第三章、盛世赏石

作者:于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 将军赏石

“赏石如照镜,人有多深,石有多深”——李祖佑,中国赏石界赫赫有名的将军,当你面对这位80岁的老人的时候,一首《塞下曲》就浮现在脑海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祖佑,1938年出生的云南昆明人,65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班,任总参兵种部工程兵第四设计院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协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石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赏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奇石研究会顾问,地质大学艺石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祖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收藏奇石,是新中国第一代赏石家。1990年为迎接亚运会,李祖佑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大陆首次奇石艺术个人展,展出面积500平方米,奇石精石500余件,第一次把奇石艺术推向了艺术的殿堂,盛况空前,参观者达十几万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反响。人民日报发文评论“奇石珍品首次登上大雅之堂”,其他28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称 “李祖佑唤醒中国奇石文化”,日本《富士日报》则称其“开创了文艺新途径”。其事迹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收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祖佑毕业后曾到大西北参与两弹一星研究实验,来到大西北的茫茫戈壁,沙漠中风沙肆虐,住的帐篷经常被狂风掀翻,于是工作人员就找石头来铺地,铺好了地,铺盖再铺上去就稳了。李祖佑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发现戈壁滩上很多石头很漂亮,有造型,玛瑙质地,就将捡来的石头形奇质佳的当成宝贝收藏起来,当时,一个帐篷住八位同事,在从事科研工作之余,同事们就分享各自捡来的石头,收藏石头成了他们唯一的业余生活。后来离开戈壁滩回城,很多人就将石头丢掉了,而李祖佑确将十几年一点一滴攒下的奇石带回了北京,从此,奇石收藏成了李祖佑一生的爱好,石头也成了他和爱人魏慧娟的终生伴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奇石,就要给它们安一个家,李祖佑住的是280平米的五室一厅三卫,为了放奇石,他和爱人拆掉了一个卫生间,拆掉一个卧室,变成四室一厅,一间房子住老两口,其他都放石头了,而且还不够放,地下室和仓库都堆满了石头,如今他的家已经全部被石头占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祖佑将奇石分为造型石、画面石、文字石、怪石四大类,文字石代表书法,画面石代表绘画,造型石代表雕塑。远在人类没有出现之前,大自然就幻化出了文字,人类创作的文字现在看来竟然是对大自然的一个复制。当然,这不过是大自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但是,大自然赋予石头的灵性和意蕴却远在我们的意料之外。李祖佑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结晶,所谓“天赋奇石,人赋妙意”,赏石需要的是悟性,“玩石头是最自由的”。

文字石:真草隶篆,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李祖佑夫妇收藏的文字石中,有一块用甲骨文写的“山川秀丽”,这块石头是李祖佑夫妇从北京西站建设工地捡来的,在建北京西客站的时候挖出了很多鹅卵石,在挖了四十多米深的坪地坑里面,李祖佑发现了这块石头,第一眼看似一个乌龟壳趴在那,捡起来一看,看见“成人”两个字,李祖佑一惊,再仔细看,其他几个字也认出来了,石头上赫然写着“十五年成人”,不光是汉字,还是有内容的句子,这个发现让李老兴奋不已,而奇石的另一面还有四个字,李老只认得一个“山”字,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李老兴奋的将奇石带回家。一次,写甲骨文的书法家宋大海到李老家做客,这块奇石一下子就轰动了,《人民画报》的封面登了这方奇石,原来,这块奇石没有认出来的三个字与“山”字合起来是甲骨文的“山川秀丽”,这么绝的奇石就引起了人们的遐想,有人说,这是不是古人画上去的,后来经过考证,这是地质运动偶然形成的。一块石头有两行寓意深刻的汉字,仿佛大自然不仅造出了各种字体,还能思考人类的成长过程,原来大自然已经比人类思考早了数亿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自然花费上亿年创造了奇石,然后等待着一个有缘人来发现。而要练就出一双慧眼,需要的不仅是深厚的文化功底,更需要一种悟性。在一次柳州的奇石展上,一个石农在摊位上摆了好多石头,李老一眼看到了一个有画面的石头,石农介绍说这是一个带花的奇石,100元,李老心喜,当下买了这方奇石,原来这石头上的花其实是繁体的“寿”字,字形规整,笔画不多不少,实在难得。奇石收藏其实是文化的收藏,有了文化价值才有经济价值。李祖佑认为,赏石如照镜,看到的是你自己,人有多深,石有多深。

画面石:画如造画,造画夺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论画有一种说法叫“造画如画,画夺造画”,说的是一幅好画犹如自然界本身的面貌,画家模仿自然界画入了自己创作的画中。我们选择画面石的标准是‘画如造画,造画夺画’,画面石上的画不是人为,而是天造,甚至比人创作的画更美。”海南建省十周年,请李祖佑夫妇去,他们就带着一块有观音图案的画面石去展览,轰动了整个海南,现在海南的南海观音像就是拿这块石头的原型建造的,大理石画面山水易得,人物、鸟兽就难得了,更何况是观音呢,还有佛龛,难怪一经展出轰动海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祖佑有一块题为“银狐踏雪”的大理石,主色调为青灰和白色。兴许是初春,雪正慢慢消融,露出一些青草,万物等待复苏,一只银狐轻轻探出前足,目光狡黠,正搜寻猎物。银狐毛色丰润,与苍茫大地浑为一体,犹如一幅气韵天成的中国水墨画。这块“银狐踏雪”是20多年前,李祖佑在一个建材市场上看到的一块十几平米的大理石,100元一平米,李祖佑仔细观察,发现这块大理石是一副天然的石画,画中有一只银狐,李祖佑当下决定买下了整块大理石,而李祖佑只裁下来银狐的部分,建材老板很不解,这是做地板的大理石,您这么裁就没办法用了,李祖佑笑而不答,裁完了,抱着银狐走了,花了1000多元买了十几平米的大理石,就拿走了这么一小块,建材商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啊,一个奇石收藏家的心思建材商人怎么能懂呢?李祖佑知道:“在阿尔卑斯山一带,那里的人们特别迷信银狐,谁要是有幸看见了银狐,这辈子就有享受不完的幸福快乐。在中国古代狐狸也叫‘保印大仙’,县衙里常常供着狐狸,为县官保印。” 这块“银狐踏雪”奇石,现如今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给出了55万元的高价。李祖佑说,一块画面石里藏着的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历史,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造型石:宛若人作,实为天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喜欢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一件艺术品做得成功,天公在哪?天公在我这儿。”在李祖佑眼里,石头是“宛若人作,实为天工”;艺术品则是“宛若天工,实为人作”。他们喜欢石头这种不可复制的天公之作。李祖佑就收藏了一块卷纹石,这种奇石已经绝迹,这是一种水石,水里面的石头经过翻滚、冲刷大多呈椭圆形,水里面出造型石就不得了,这方奇石整体呈雄鸡的造型,鸡头、鸡身、鸡尾都惟妙惟肖,更神奇的是,奇石的一面看上去是公鸡,而另一面确实母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祖佑有一块酷似仙鹤的造型石,简明扼要的几根线条就勾勒出了仙鹤的颈脖、翅膀、嘴巴、冠顶。李祖佑说:“好的艺术就是用最简洁的线条描绘出最本质的东西。这种石头的成分是硅酸盐,十分坚硬,人工很难雕刻。” 李祖佑的赏石语录里有这样一句话:“拥有了一块石头就是拥有了你自己。”因为,石头需要靠藏石家自己去发现,去解读,去玩味,它不像一幅画,上面沉淀的艺术价值是绘画者个人的,而不属于收藏者。石头则不同,一旦你赋予了它文化内涵,上面就刻着藏石者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印记。在李祖佑看来,赏奇石就是品文化。奇石如果没有文化价值,就没有经济价值。只有真正懂文化的人才能破解奇石里隐藏着的无穷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祖佑为国防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如在“超高速非定常流动的光学质量测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中,被列入三峡工程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作为载入中国史册的科技工作者,李祖佑的业余爱好同样熠熠生辉,他为中国的赏石事业发展同样做出了载入史册的功绩。

六、老一代赏石家“侯康乙、张源、贾精一”(奇石三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就在这个极端艰苦的历史时期,开始了赏石活动的复苏,中国第一代赏石家出现,他们就是现今著名的“奇石三老”。在石界,奇石三老指的是侯康乙、张源、贾精一,侯老今年已96岁,他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中学、大学执教四十余年,为人坦诚豁达,安于清贫,好读书,广交友,喜爱金石书画,热心于社会文化公益活动,退休后倾力集藏天然奇石、名家书画,多年艰难搜求,卓有成就。提出以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态度收藏,不求量在于精,始终坚持审美和情趣的个性化。2000年,侯老在北京昌平的虎峪建立了奇石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原民政部部长崔乃夫、美学大师王朝文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了开幕式,后来,侯老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奇石和名人字画捐给了国家,在江苏成立和侯康乙赏石艺术馆,开启了文人建馆赏石的先河。侯老重视赏石理论的研究,他曾经首创《中国石文化报》,任主编,进行赏石理论的建立和探索,他提出“美、奇、稀”的奇石鉴赏标准,提出大众赏石,快乐赏石,把赏石推向民间,侯老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石三老中的张源是收藏奇石最早的,他从上世纪五十年就开始收藏奇石。张源,号金石道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主任、展览部主任,书画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他的书画作品朴拙细腻,沉稳古雅,容纳百家之长,功底深厚,道法自然,书画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各大博物馆收藏,深受人们的赞赏和钟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源可以说是当代的米芾,一方面是他的书法和绘画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另一方面,他对奇石的痴迷不亚于米芾,他到全国各奇石产地走访,收藏了全国各地的石头,为奇石赋诗、书法、作画。张老对奇石文化的发展和贡献又高于米芾,他提出“奇石是老年人的活动乐园,可以陶冶情操、怡情悦性;奇石是青少年的科普课堂,可以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让青少年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简称一园一堂”,2006年,张老成立了“通州运河赏石艺术馆”,并捐个了国家,成为了青少年赏石活动的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老退休后,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为振兴运河文化筹划奔走,数年间,以歌颂运河为主题,创作了一百多副书法作品,连同其长期收藏的名人书法一百余幅,一并无偿捐给通州区。此举一出,备受瞩目,通州政府给予高度好评和表彰,并勒石刻碑,建运河文化碑廊。张老爱石,他通过作诗把石头的意境表达出来,并通过书法和绘画把奇石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样,一方普通的石头就活了,如果说张老为新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做出的贡献让他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师,那么,“石画诗书”就是这位大师生活真实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奇石三老中,如果说侯老是理论家,张老是艺术家,那么贾老才是真正的奇石专家,因为他是地质工作者。贾精一原任中国地质大学宇光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大学协会理事长。北京宝、艺石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从事地质教学及科研近40年。发表 “北京西山地区的印支运动”等多篇论文。在1997年首届中国石文化专家研讨会上,获中国石文化优秀学术成果奖,并授予贡献奖。1999年1月被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文联出版社载入中国首部赏石大典———《中国当代藏石名家名品大典》,并授予荣誉证书。贾老非常重视奋斗在奇石第一线的人们,他有句名言“石农才是专家,石商才是藏家,我们只能把专家和藏家的奇石组成文字,替他们说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科学赏石人

朱春林,江苏扬中人,中国观赏石协会古生物化石专委会副主任、矿物晶体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观赏石博览馆总设计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经济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1988年底,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到美国参观展会,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石头资源和庞大的矿物、化石市场,回到国内,他倡导成立了“桂林矿物化石标本公司”,寻找、开发和利用中国矿物化石资源,并制定产业政策。

由于当时桂林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公司开在桂林,便于开展国际交流,同期,在国家的推动下,湖南长沙萤石矿和辉锑矿,广西平桂水晶、黄铁矿,贵州兴义贵州龙、海百合化石,河南南阳的恐龙蛋化石相继被发现。

桂林矿物化石标本公司成立之初,并不知道怎样经营矿石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一度出现亏损,1992年,曾任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现今桂林理工大学)团委书记的朱春林接任总经理,他来到广西调研当地的矿物标本资源,在一个石商处发现了2块形似向日葵的黄铁矿,矿物学专家朱春林一惊,他知道国际上有一种稀有的黄铁矿小太阳,十分珍贵。

朱春林敏感的察觉到这是一个稀有的黄铁矿新品种,石商开价600元,当时的600元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不管朱春林如何砍价,一分钱不让,他说“这石头有3000万年的历史,我一年收你一分钱30万贵不贵,现只收你千分之一300元,你还嫌贵”,讲不过石农的朱春林咬牙买了这两块石头,但正是这两块黄铁矿,让朱春林找到了黄铁矿的源头,并推向了国际市场,桂林矿物化石标本公司也扭亏为盈,后来,国际上把这个黄铁矿命名为“向日葵”黄铁矿,从此开启了朱春林中外赏石交流之路。

美国图森国际珠宝矿物化石展

(德国慕尼黑宝石矿物展)

1993年,美国丹佛国际化石展邀请朱春林参会,经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申报,外交部备案,桂林矿物化石标本公司做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家中国公司在国际矿物化石展上亮相,引起轰动。朱春林带去了自己编制的中国矿物化石资源图谱,中国最典型的矿物标本,还带去了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矿物》、中国著名科学家董枝明先生写的《中国恐龙》两本书籍,让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矿物和化石资源,原本带去赠送的书籍被各国的矿物和化石研究者高价收藏。

1994年,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邀请,朱春林来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共同研究中国的矿物、化石和现代赏石的成果,后来朱春林来到美国洛杉矶,成立了首个北美根艺奇石协会,最多时有三百多个矿物专业的会员,每月做一次讲座,宣传中国的传统赏石和现代赏石,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矿物研究的成果和新的矿物的发现,从1999年到2009年,朱春林在美国做了十一年中国赏石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朱春林也成了中国科学赏石推广的第一人。

朱春林在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中,他发现国外非常重视每一块矿物,因为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资源十分珍贵,他们要用一切手段把它们的美展示出来,朱春林在美国成立了三叶草设计展览有限公司,致力于挖掘和提升每一件天然艺术品的展示效果和自身价值,不断在展具、展柜、灯光和展陈环境上推陈出新,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矿物、开发矿物和利用矿物材料的一个历史进程,年满60岁的朱春林做了近三十年的奇石、矿物、化石的研究,他深深的感受到要把中国的赏石文化、要把世界的矿物之美,要把古生物的化石奥秘展示给社会大众的重要性,他开始设计各种奇石展示的博物馆,用最先进的展陈技术、最生动的展陈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让奇石、矿物、化石博物馆成为社会大众的科普课堂,为人类认识自然矿物、更好的开发利用矿物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观赏石博览馆(中国常山)

八、 全国性的石展——南柳州、北阿拉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拉善是中国北方的赏石重镇,是每个奇石爱好者必须打卡的“圣地”——这里有最精品的奇石,有最浓厚的奇石文化。2019年9月23号,中国阿拉善(BCI)国际盆栽赏石博览会暨第15届阿拉善赏石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这里成为了奇石爱好者的聚集地、藏石家的“淘金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州自古盛产奇石,柳州人爱石、赏石、藏石,奇石文化蔚然成风。1999年11月6日,首届柳州国际奇石节开幕,这也成为了第一个中国奇石博览会。当年,参加的有美国、加拿大、西班牙、马来西亚、南非、韩国、港澳台等19个国家与地区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多名代表。场面非常壮观,是20世纪末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的赏石盛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11月1日第十届柳州国际奇石节暨赏石文化艺术节在柳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从11月1日至5日,柳州市举办了包括开幕式、奇石精品拍卖会、奇石节颁奖晚会、奇石展、奇石文创系列活动、奇石交易会、全民VR观石展、赏石文化论坛、专家现场奇石品鉴和评选“柳州市藏石名馆”、出版奇石节特刊及画册等节庆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州国际奇石节,已经走过了19年风风雨雨。它沉稳、低调、不急不躁,因为石头,柳州奇石在世界大放异彩,为人称赞;因为石头,各地的石友才能欢聚一起,同述对奇石的喜爱。

九、 网络赏石平台“国石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石网(www.chinaviewstone.com)是国石(北京)网络有限公司专业运营奇石和观赏石交易的互联网平台。国石(北京)网络有限公司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公司第一大股东)发起于2015年11月18号成立,依托协会在石界的强大影响力与资源优势,搭建观赏石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联网互动平台,全新塑造中国观赏石的交易体系和标准体系,董事长杨汇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汇群,国石(北京)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汇石融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第一:《石界》——传播赏石文化,弘扬赏石艺术

《石界》微信是中国观赏石协会主办,国石网全权运营的传播赏石文化,弘扬赏石艺术的微信公众号。特邀国内近百位特约撰稿人为石友分享观赏石相关的理论研究,玩石感悟,市场风向,经验经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国石网》——观赏石网络交易第一安全品牌

国石网是中国观赏石协会牵头成立的观赏石网络交易平台。具备国石观赏石领域最强大的技术,最雄厚的资源,最高的担保交易体系!国石网力求打造诚信健康、良好的观赏石交易氛围。

第三:展会服务——以技术服务展会,以资源做强展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石网依托背景资源积攒了丰富的多方面资源,能够为全国中大型观赏石展会提供强大的技术服务,让展会办事效率倍增!并以成熟的办展经验和资源优势服务展会,大力提升您的展会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名石“小鸡出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鸡出壳现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石种为戈壁玛瑙,现在藏于北京,小鸡出壳为天然玛瑙奇石。此石似一只色泽淡黄毛茸茸的小鸡从蛋壳内向外张望伸头欲出,形象逼真,色泽艳丽,“小鸡出壳”整体的造形以及局部的体态都与实物相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考证,“小鸡出壳”出自玛瑙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玛瑙湖被人发现时,神秘而浪漫的玛瑙湖就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天然宝库,是一座远古神圣的天然艺术殿堂,是“聚宝盆”和“小鸡出壳”出世的故乡,遍布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天然奇石,有玛瑙、水晶、风凌石、玉髓、沙漠漆(黄色漆面的玛瑙奇石)等等,我统统把它们称作“大漠奇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鸡出壳”的发现者张靖老先生曾在1983年率领阴山矿业公司队员到乌拉特后旗考察时,被十二级风暴困在玛瑙湖过夜,次日醒来,散尽黄沙的天空下,到处都是五光十色的玛瑙石。张靖打开车门,一脚就踩到了一块石头,不知道为什么,他低头抱着那块石头就嚎啕大哭,在场的七个人都说“张靖疯了”。那块石头就是跟了张靖很多年的“聚宝盆”,他抱着它走南闯北,澳门赌王曾想重金购买,他没有卖,2012年春天,张靖把伴他出生入死的“聚宝盆”送回了它的家乡——巴彦淖尔市,捐给了地质博物馆,张靖一直想办一家“大漠奇石馆”,最终没能如愿,后来的石界尊称为“大漠石王”。张靖是块石头,他不是疯子。他有石头的性格、石头的品质和石头的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鸡出壳如拳头大小 重92克。一眼望去,就像一只色泽淡黄毛茸茸的小鸡从蛋壳的破处向外张望伸头欲出,向外张望的双眼、细嫩的小红嘴,以及色泽逼真的大半个蛋壳,都让人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神态逼真向外张望的双眼中,可以想象到它第一眼看到外面世界的奇异神情,或许它在用双眼寻找自己的兄妹,贪婪地看着先出壳的小鸡在觅食;或许看着前面刚蹦出壳外那只小鸡憨态可掬的模样;或许是用企盼的目光在寻找着它的母亲,逼真、活泼、可爱的造型,很难想象它是一块石头 ,是一块天然的玛瑙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石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自身具有何种价值,取决于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奇石奇在每一件都是绝无仅有,它集天然性、唯一性、稀缺性、艺术性、不可再造性于一体,世界上其它任何物品都很难同时达到以上条件。“精品奇石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受产地和存世量的局限,有枯竭客观性存在,可以代代相传,分享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世是奇石文化繁荣的基础,奇石文化的繁荣也预示着盛世的到来,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成为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新中国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军事、外交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赏石文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赏石走进寻常百姓家,我们整理新中国赏石的十个第一,为伟大祖国的七十岁生日十月一献礼,繁荣昌盛的现代化新中国翻开了盛世赏石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