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行业里经常提到一种理念——“代码既法律”(Code Is Law),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程序代码就是法律,无需人为地干预。一段时间以来,“代码即法律”几乎成了宣传区块链“绝对公平”的代名词。
“代码即法律”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知道,以太坊最大的特点是其首创并应用了智能合约。所有的流程都是按照事先达成的共识编写成代码,写入智能合约中,然后由智能合约去执行这些代码,而程序代码通常又是开源的,所有人都可以查看,几乎不存在人为干涉的可能。这样既可以摒除人为的介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又可以使智能合约实现的功能变得透明、公平,这也是“代码既法律”理念的体现,也是加密货币被信任的基础。
“代码即法律”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统的互联网上,很难杜绝设计者在代码程序中做手脚,单方面篡改规则,但借助区块链技术,使“代码既法律”成为了可能。代码不仅拥有法律效力,并且在封闭条件下拥有私法的性质。
然而必须要明白的是,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在的世界也不是由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构成的,人的意见往往并非可以用黑白是非来衡量其对错,这里就必须有一个协商、协调、沟通以达成一致的过程。智能合约固然可以保证不折不扣的执行,但是它也要靠人来编写代码,而编写代码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都会代表设计者的意图。据了解,随着代码编写的日趋商务化,如今编写代码的权力逐渐落入几家少数大公司的手上。
更重要的一点是,区块链是一项新兴技术,离不开对现实法律的依赖。法律规制着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各种行为,比如专利权、发行权等。法律直接对区块链的各种行为划定了法律上的红线。
大家应该对“币圈94事件”记忆犹新,行政机构的一份文件就直接影响了加密货币的发展。当时“94禁令”一出,币圈繁荣泡沫破碎,交易所代币出现断崖式下跌,最高跌幅超90%,数百家相关机构关闭,币圈大量投资者一夜间损失巨大,甚至血本无归,可以说是哀鸿遍野。
可以看出,国家对区块链的发展是不会放任不管的,监管是一直存在的。区块链要想摆脱现实法律的束缚,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性来看,“代码既法律”有它一定的道理。而在数字世界中,代码越来越多地模拟甚至取代法律某些传统职能,但从历史教训来看,无论是对个人,对某一种体制,或者是某种技术无条件认同、无条件执行,这无疑都是错误的。
法律本质上具有模糊性,这样才能使其应用于各种不同的个案之中。而代码的执行非常严格,也比较具体。如果设计不合理,那么通过代码进行治理,可能会事与愿违,损害用户的权益。因此,要将法律代码化,将是一件长期且很有挑战性的事。
所以,在区块链的治理层面,要想合理解决区块链的治理问题,必须提供链上和链下的两种合约机制,完全用代码来代替法律目前是行不通的。而完全相信人性又显得有些倒退,似乎又回到了传统世界的老路。至于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为区块链赋予有效且高效的治理能力,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区块链技术以及智能合约的发展,在规范用户行为问题上代码将会比法律发挥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