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有这样一段描述,说宝玉和麝月去袭人的住处取钱,开了抽屉,看见一个小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戥(děng)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

这里面提到了戥子,是古时候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最大单位到“两”,小至“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我们看影视剧或者武侠小说,一些大侠住店吃饭,经常甩下一锭银子,再来句不用找了,十分潇洒,可现实远不是这样。

银子在市面广泛流通是从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开始的,在明清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宋明之前白银的开采十分有限,直到明朝新航路开通,大量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政府才有了充足的白银储备。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越发达,大额支付越多,货币流通越快,白银的购买力远高于铜钱,适合做大宗交易,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时,就鼓励用白银支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一般老百姓是没有多少银子在手的,市面流通的标准银锭,最低也有十两,拿明朝官方兑换比例:“银一两当钱一千文,当钞一贯”来说,平常人家还真没有多少白银。

所以,古人在花钱的时候常常用的是碎银子,比如水浒里的宋江经常急人之难:“哥哥这厢还有些散碎银两,兄弟万勿推脱”。这些散碎银两大小不一、重量不等,要花钱就得用到上文麝月说的戥子。

在古代,当个酒店旅店前台是个技术活,得备两样工具:一是刀口短、剪柄长的剪子,充分利用杠杆原理剪银子;另一个就是戥子,用来称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因为银子质地纯度有差别,还得先把银子剪开,看看纯不纯,古人还经常带着一个铜铃形状的东西,用来收集剪下来的银屑,里面有蜡块,银屑积到一定数量,熔化蜡块就能回收成银子。

所以说,在古代花点钱,特别是花银子还挺不容易,花钱的得会认秤,找钱的不仅得认秤,还得会熟练使用剪刀,银块小了,多剪一点,银块大了,剪走一点,然后再秤,结个账挺费劲。

因此古代在市面上流通最多的是铜钱,当然也出现过纸币,比如宋朝的“交子”、元明时期的“宝钞”,但因为大多没有相应的发行储备金,也缺乏信用担保,贬值得太快,用不了多久就成了废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点很好解释,都梁小说《狼烟北平》里有一段描述,国民政府由于滥发金圆券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车夫文三上街拉活,一上午挣了足足两麻袋金圆券,哪知中午吃了两根油条,就用完了这两麻袋金圆券,摊主光数钱就数了一个多小时,刚给文三结完账,一哥们扛了四麻袋金圆券要买油条,摊主死活不卖了。

其实在古代,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货币形制统一成圆形方孔钱,一直到民国初年,除王莽一度行刀币外,这种铜钱的使用基本上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

古代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方孔饱含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古人亲切地把这种钱成为“孔方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这种钱都是用铜来铸制,但古代有时会出现“铜荒”,因此政府不得不用铁来代替,宋朝就出现过不少铁钱,这是个例,我们姑且都称为“铜钱”。

铜钱花起来比银子简易多了,有固定标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五毛、一元硬币,但有个问题就是比较重。

因为价值不如黄金白银,要是交易金额比较大,用的铜钱也多,因而出现了“盘缠”一词,就是把铜钱盘起来缠在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

并且把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因为穿钱的绳索叫“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元朝杂剧《东堂老》里说“我一贯本钱,卖了一贯,又赚了一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又出现了个问题,无论是金银,还是铜钱,多了都是笨重家伙,腰缠万贯绝对是个力气活,古代又没有银行,这些还都是些实物,如何保存、如何防盗很让人头疼。

先说古人怎么存钱,因为流通的大多是铜钱,所以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储钱罐,名字也比较有意思叫“扑满”,是用陶作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顶端开一条能放进铜钱的狭口,有零散铜钱即投入其中,一般在腹部还开有一个小眼,供插系绳子用,通常悬于梁上,古代把小偷叫“梁上君子”,因为房梁上有钱。

汉《西京杂记》里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扑满有入口没有出口,古人经常用其比喻做人的道理,人太贪心,只进不出、只得不舍,到头来只会“满则扑之”,落得个身名俱灭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通人家用扑满存钱还可以,富豪之家肯定是不行了,因此古人想出了很多五花八门的存钱方法。

比如把钱装进坛子,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隐秘处,需要的时候再挖出来,相当于“定期存款”。因为是藏钱,选址很重要,古代有个叫张三的人,把辛苦攒下的三百两银子,埋在屋后地下,为怕别人来偷,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存钱地方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结果让隔壁王二给挖去了。

这种方法太蠢,古人很聪明,埋钱的时候往往会将装有大量钱财的坛子深埋,再将装有少量钱财的坛子埋在其上方浅层,小偷即便挖了,见到上边的钱财已经心花怒放,很难发现下边有更贵重的东西,这种藏钱方法是典型的“舍军保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那会盛行窖藏白银,因为埋藏者不轻易透露藏钱地点,以至于宅第易主,新主人翻新或重建时,往往能发现前人的窖藏,可谓占了大便宜。

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洛中地内多宿藏,凡置地者,例出掘钱”。意思就是一些古宅在出售的时候,得加一部分掘钱,因为很可能会挖出窖藏。

比如,宋左丞相张文孝看中了洛阳一栋古宅,卖家在房款的基础上又加了很高的“掘钱”,张文孝喜欢这栋房子,只能照付,后来翻修,还真挖出来一个石匣,内有黄金百两,总数刚好够房款和掘钱,张文孝相当于白得了一处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些存钱更牛的,我们说说和珅,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把和珅评为世界千年首富之一,和珅贪污的钱保守估计在两亿两白银以上,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五百亿以上人民币,这么多钱,和珅怎么藏啊?

首先就是库房,和珅宅第多,一个大房间就能装下几百万两银子,并且还专门建造藏宝楼,地上空间不够,就挖地窖。

另外,和珅还设立了很多暗墙夹道,把黄金珠宝、古玩字画藏在其中,极其隐蔽,以至于后来抄家的官兵搜查很久才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还有一些类似于现在的存钱方式,也可说成投资,比如搞房地产,买卖土地房屋、建宅出租,要不开当铺,把古玩玉器字画进行款项转化。

至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一些实力强劲的现代商业银行进入中国,人们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地想办法存钱了,有了更多选择的途径。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人永远离不开钱,钱也导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冷暖剧,有钱或没钱,爱财或疏财,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温饱富豪讲风雅,饥馑画人爱银钱,人与钱永远都有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