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是一种慢性的情绪疾病,没有得到适当治疗的躁郁症病患者出现多次躁狂或抑郁的病发,情绪症状可以维持数星期甚至数月,而情绪的改变亦可在躁狂和抑郁两个极端来来回回。躁郁症会对于患者和其家庭构成严重影响,也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就包括药物费用、门诊、住院费用及病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等。

躁郁症病发常见于青少或成初期,2006一份美国研究显示,在职的躁郁症病患者每平均有多达65天因病发而能上班。另一份外国研究显示,成人郁躁症病患者比一般人减少约12的健康生活,也会失去约14的工作能。对于躁郁症病患者和家人来说,疾病本身是一个值得受到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躁狂并不能提高工作效率

黄士(化名)是一位约30岁的躁郁症病患者,她患病约数,而且有滥用药物的习惯。黄士本身是一位销售员,有一对幼的儿,可是黄士对躁郁症产生误解,她错误地相信当她保持狂躁态的时候,她的工作效会提升,可帮助她思考,而且她享受自己维持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因此经常自停止服药。可惜停药后往往出现病发,她的情绪变得起伏定,能好好照顾一对幼子,由于脾气变得躁,经常与丈夫和同事发生争吵,影响婚姻关系和正常的工作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详细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让黄士明白情绪高涨虽然她快乐,但病发的时候,躁狂的症是会对生活构成很大的影响,她能做好她的工作,而且她渐渐明白她需要那种情绪高涨的态也可以把工作做好。近,黄士由于按时服药,接受情绪稳定剂治疗后,她的病情稳定下来了,重新投入售货员的工作,可兼顾照顾子,与家人相处融洽,生活恢复了正常轨道。

躁郁症的特点

1.识别率低

躁郁症的识别率低。欧美国家的资料显示,患者自首次出现肯定的躁郁症临床症状后,平均要经8年才能得到确诊;在现症躁郁症患者中,69%曾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滥用等。

2.治疗率低

美国1994年的调查显示,躁郁症患者发病后平均要经10年才能得到首次治疗,50%以上的现症患者在长达5年以上的时期内未接受过治疗,其中36%甚至在长达10年以上的时期内未接受过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治疗不规范

临床医师治疗躁郁症时“乱拳迭出”,难言规范。对双相抑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改良的电休克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面对多样治疗选择,临床医师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导致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不合理和治疗方法的频繁更替,影响患者的预后。

一项对欧洲精神科医师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躁郁症患者在病情稳定前至少经历了2次治疗方法变更,平均治疗方法变更次数为2.4次。

4.疗效不令人满意

躁郁症急性期的治疗疗效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双相抑郁的治疗,患者的各种残留症状和社会功能损害往往较单相抑郁更常见,抗抑郁药物的不当使用也非常普遍。由于多种药物的联用和更替,导致药物不良反应问题更为突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亦差。

而双相障碍的临床特征决定了对其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同等重要,但此却未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全病程管理措施的缺失往往导致患者病情多次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双相障碍在特殊人群(如儿童、 老年人、孕产妇、绝经期妇女、同时患有躯体或其他精 神疾病患者)中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影响因素也更复杂, 临床识别和治疗的难度都趋增加,更需要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平衡、稳定是第一要务

临床现象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双相障碍治疗困难。如果按照传统治疗理念——兴奋躁狂时予以抗躁狂药物,低落抑郁时予以抗抑郁药物,其结局往往不能奏效,甚或造成混合发作与循环加快。因此,治疗双相障碍犹如“高空走 钢丝”,平衡、稳定才是第一要务。

现今的共识是:以稳定患者的病情、干预其发作性病程作为主要方向,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治疗,以长期稳定心境的理念替代短期对症处理。 20世纪50年代,抗躁狂药物碳酸锂开始应用于“躁狂抑郁症”患者治疗以来,临床上发现该药不仅可以使躁狂发作得到控制,而且也能够预防双相障碍复发,并对于表现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同样有效。此后发现某些抗惊厥药物也具有类似的作用,尤其在减少心境发作频率、控制情绪波动幅度等方面有着独特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 30 年来,非典型(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逐渐问世,临床发现此类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 神分裂症患者各种症状,更具备有别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心境稳定作用。目前,部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已获准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以及巩固维持期治疗),并得到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