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电梯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11 - 2018年中国电梯保有量逐年增加,且增长率均保持在15%以上;截至2018年底,国内电梯注册总量达到628万台。这么大数量的电梯,还是特种设备,全国的监管人员有多少呢?如何监管?目前没有看到统计数据。不过从某些城市的数据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投入比重

某市,电梯总量约四万部,市一级特种设备监管人员四人,区县一级共十余人,一共约二十人。对比电梯数量,人均监管2000部,且电梯归属特种设备监管部门管理,而特种设备不仅仅包含电梯,还有锅炉等7种。

2019年1月15日,公安部官方微博发布,2018年新增机动车辆3172万辆,机动车总保有量3.7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4亿辆。

再看汽车的官方监管人员呢?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是涉及到交通、交警、道路、征管等诸多部门。脑补一下,汽车的人均监管数量比电梯的人均监管数量,恐怕要小一个数量级吧。更何况,还有满街能看到的摄像头、超速、违章的电子科技手段。

电梯运行安全对比交通安全

电梯的平均价格要比一辆汽车更多一些。电梯和汽车一样,也是交通工具。电梯和汽车一样,也有危险性,也需要专业人士维护保养。当然,电梯不能移动,更容易监管。但即便如此,相对监管的投入和方法,电梯也远远不如汽车。

电梯设计寿命十五年,眼见得中国电梯已经到了大量问题高发的“年纪”,怎么办?

显然,增加电梯监管人员不靠谱。不仅是不符合改革的方向,操作上也很难解决。国家特种设备监督局做出了改革调整,例如:监测检验的市场化、按需维保等探索,力图通过市场力量加强电梯安全的监管。不过,这仍然不足够。毕竟,监管没法市场化,还是政府的事情。

科技监管、多元服务,实现安全监管

其实这些年来,科技手段在监管领域应用颇多。从金融机构到食品药品,从环保到安全生产,大量的科技手段的应用,减轻了监管的负担,也让监管真实地落地、可行。

运用物联技术手段,不仅能实现电梯运行实时监测,而且能够实现电梯全生命周期监管,从而带动电梯相关行业,提供多元服务。针对老旧电梯,西安市政府采用物联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和远程系统为依据,结合电梯运行频次、梯龄等作为参照依据,大力推广电梯“养老保险”,着力解决老旧电梯监管及大修改造更换等产生的费用支出。

养老保险也是一种探索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监管模式,由于电梯日常维护保养、部件更换、整梯置换、人身财产损失等都属于保险范畴,所以保险基于自身利益,必须加强风险管控。

据了解,保险公司有一支专业技术团队,对电梯进行“体检”,对维保质量进行监督考核着力降低故障率。

电梯物联网不论是针对电梯日常运行、政府监管、人员管理、服务模式等都可实现多元监管,让电梯变得“聪明”起来,提升电梯的平均可用时间和电梯寿命。总之,增加电梯监管科技元素,尤其是AI和数据分析技术应用,通过多种服务模式,在现有人力情况下,真正做到监管到位,全面保障电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