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有一天从家里带来了一袋苹果,自己吃的同时也分给自己的舍友吃,那么请问他是在讨好吗?

讨好是为了获得认可或者回避冲突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判断一下,上面提出来的问题到底是不是讨好。

首先,讨好是为了获得认可。

这个同学把苹果分给了舍友,并不一定是为了获得对方的认同,可能只是他的性格是乐于分享的,所以如果他的本意并不是建立在获得别人认可的基础上,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够算作是在讨好别人。但如果他分这个苹果的本意是希望对方能够认可自己,比如说希望对方觉得这是个好人、这个人很不错,而不仅仅是让对方称赞苹果很好吃,那么他的行为就存在讨好的可能性。

其次,讨好是为了回避冲突。

这里的回避冲突指的是为了避免别人攻击自己或者远离自己,而采取妥协委曲求全的方式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如果这个同学拿苹果给舍友,不是因为别人要求,而是主动地给,那么这并不是一种讨好,当然,如果这个同学本来不想分给舍友,而是因为被要求,出于害怕被攻击或者被疏远而给舍友苹果,那么就是一种讨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我们给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是委屈自己的心态,还是只是单纯的想给,这决定了我们是不是在讨好。

生活中我们常用的讨好别人的方式有很多,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

第一、做自己觉得对别人好的事情,以期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好感。

用这种方式去讨好别人,主要是希望自己对别人好,然后别人也能够按自己期望的那样对自己好,但是往往都会受到别人的伤害。因为别人并不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在讨好别人的时候,我们下意识觉得别人会按照自己期望的来对待自己,但是自己本身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这个想法。

这种讨好别人的方式,有一个陷阱,那就是当我们对别人好的时候,别人如果能够按照自己希望的好来对待自己,那么我们就会被满足,觉得自己是好的。但是别人对我们的理解不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程度,所以讨好者往往得不到他要的反馈,就会更加拼命的讨好,陷入负面循环之中。

就像小的时候,妈妈让我们要考90分,当我们去讨好父母考到90分的时候,发现父母并没有表扬自己,所以就更加拼命的学习,考得更好。但是问题是,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就算考满分也不能够表扬,怕孩子骄傲,然后就做不好。这就导致我们会形成一种印象: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所以父母从不表扬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为了避免关系受影响,去做一些为难自己的事情。

我们很多时候,很容易为难自己,成全他人。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远离自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默默地忍受并不会被别人看见,别人慢慢地就会把我们的忍耐当成理所当然,一旦我们有一刻不再忍耐了,关系可能就会破裂。

小明是一个非常重义气的人,他害怕朋友会觉得他不够义气,把别的事情看得比友谊还重,于是每当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很多时候他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地拮据和痛苦,他把钱借给了朋友,但朋友却总是拖欠不还,他在月末的时候甚至会没钱吃饭;他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去帮助朋友,朋友却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很快就把他打发了。直到有一次,因为公司老总委派了一项工作给他,如果他当天没有做完就会被开除,他把工作做完了才去找自己的朋友,这个时候朋友却对他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你是不是没把我当朋友”,他不停地道歉,解释自己是有事才耽搁了,但朋友却不理会,只是一个劲地要他补偿自己,他说自己没有钱可能还要麻烦朋友借一点吃饭的时候,对方扭头就走了。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可能一直以来自己都没有被对方当作真正的朋友,自己所谓的义气,其实只是不断地在讨好,想要让关系不会受到影响,但这个影响其实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错误的认为自己就应该为别人的情绪负责,否则就会觉得对不起别人。

这种类型的人,就是典型的边界不清晰,会下意识的觉得别人的冲突就是自己的冲突。自己应该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他无法袖手旁观,在外界看来一直都是一个老好人,和事佬。但是对于他来说,实际上是不得不去替别人的情绪负责。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会自恋的以为是自己引起了别人的冲突,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当他过多的把事情揽到自己身上来的时候,他会变得很疲惫,别人也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总在多管闲事,然后变得厌烦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