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先生最近讲了件让他们部门人心惶惶的事情:他们的一位领导被变相裁员了。
Q先生在的公司,属于业务比较稳定、看重员工资历的大公司。业绩压力不大,只要专业过硬,不拖后腿不犯大错,薪酬就会一年年涨,职级也会慢慢提升。
这位被裁员的领导,是在公司已经做了十几年的“老人”,又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熬成了中层,本以为是终于安稳的蹲在了“钱多事少离家近”这种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坑里,结果年中被强行调岗了。
看似是平级调动,但新岗位薪酬骤降不说,处理的事情还和他本来负责的业务完全无关。他熬不住,于是辞职了。
形势不太好,公司面临的外部竞争加剧,估计上层也还没想好应对策略,于是先从内部下手吧:变相裁掉些资历老收入高岗位却可以精减掉的老员工,节省人力成本。
听Q先生说,3个来月了,这位领导好像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他这个资历、这个收入要求找工作,难!太难!
有没有发现,每次裁员到来,受打击最大的,都是养尊处优已久、收入高、经验足、以为自己足够安全的员工?
比如年初的甲骨文大裁员,被裁员工的平均年龄是37岁。
有认证为甲骨文员工的网友在脉脉上表示,甲骨文工作环境宽松,在甲骨文每工作一年,每周在家工作时间就可以增加一天,“也就是说只要你混得好,甲骨文待5年你就不必来公司上班了”。
对应宽松的工作环境,是甲骨文中国员工的平均工资为48959元,同期北京市职工平均月薪为8467元。
我们出来工作讨生活,当然都追求高薪。时间久了,就会有个错觉,觉得一个人薪酬越高,就代表一个人能力越强、价值越大。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对公司来说,每个员工的收入,都是公司的成本。公司是要开门做生意的,它愿意付给你这么高的薪酬,一定是你为公司创造的效益减去在你身上花的所有成本,最终现金流为正,是划算的,公司才愿意用你。
又或者,你未来可期的能为公司带来的收益,能覆盖掉你当下的成本。比如公司招进来的应届生,可能当下并不能创造什么收益,但是成长性非常好。
小公司、创业公司在拼杀阶段,组织自己还在快速成长中,因此有破格提拔人才的强烈诉求。
而大公司一般都有自己完备的招聘体系和人才发展体系,会把符合标准的新人打磨成和组织越来越契合的螺丝钉,为公司创造对应于其职级的效益,因此很多时候,站在公司角度,论资排辈才是最高效的选择。
但是,对个人来说可不是如此了。
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公司会毫不犹豫地断臂求生。这时候,已经被打磨成适应某个公司螺丝钉的你,换个环境,还能创造相应的价值吗?
恐怕很难。
既然你创造不了那么多价值,那企业愿意为你付出的成本即你的薪酬锐减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把平台影响力当个人能力”背后的道
既然一个人当下的薪酬并不能反应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价值的大小,那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估个人能力呢?
野口真人在他的职场著作《精准努力》中,提出可以用金融理论里的一个基础公式来评估“人的价值”,即算出人的“现值”。
现值(PV)=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值(CF)/ 折现率(R)
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价值,就要让自己的PV变大,于是他需要做两件事:
一是增大分子,让自己未来的现金流最大化,即成为更会赚钱的人;二是减小分母,也就是让自己成为信用度更高的人。
我觉得这种算法很有参考价值。如果我们能时常拿出来比照着反思下自己眼下的工作、自己的岗位,便更容易做出有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决定。
作者在书中就举了重视资历的公司里,薪酬年年增长的员工的例子。
如果从惯常的薪酬高就代表能力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类员工定会洋洋得意:“反正工资自动增长,我不用特别做些什么。”
但是假如这位员工能时刻用现值公式来评估自身价值,便会有危机感,必须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配得上增长的薪酬。从长远看,一个明明没有实力,未来不能给公司带来可观现金流的员工,工资却年年增加,定有一天会成为公司负累,被裁员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又比如作者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银行支行的柜员。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每天将顾客交给他的凭单上的信息录入电脑,简单枯燥,带着自暴自弃的情绪日复一日工作,想着要是能去总行企划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就好了。
当多年后他回过头来再看这份工作,感慨当时他倘若能从现值公式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就会积极很多,不会虚度那么多光阴。
他应该去了解公式的价值链,并明白自己在其中的价值
他收到1亿元存款,利率1%,如果以3%放贷给顾客,便会产生2%的利润,这200万日元是他能为公司带来的现金流;而假如他没能找到优质贷款方,只能买利率1.1%的国债,那利差就会缩小到0.1%,即10万日元的利润。
如果当时他能理解到这些,就会花更多精力去寻找优质贷款方而非仅仅在柜台后机械操作、被动等待。
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如此。
无论职位如何,我们都应该去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价值链,找准自己的定位,做提升个人带来现金流能力的事情,而不仅仅局限在公司岗位规定你做的事情本身,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最后聊两句折现率。
在投资学中有个重要假设,即所有的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风险厌恶不代表投资者不肯承担风险,而是他会为所承担的风险要求补偿。因此在未来现金流量平均值相同的情况下,风险越低,则现值PV越高。
因此职场人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就需要降低自己的折现率,让自己成为更值得被信赖的人。
我们挑选基金的时候,更喜欢买明星基金经理人执掌很多年、业绩波动小的基金,也是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