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气节历来是被文人所推崇的理念,因此,不少人的生平,因为种种事态,引发了不少的争议,比如唐代的张巡,为了守卫睢阳,不惜以妇孺为食,烹杀爱妾,充作军粮,使得他在后世史书上褒贬不一,有人盛赞他守城至死的气节,有人唾弃他以人为食的疯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起气节,有段有趣的事,网络上,不少人喜欢拿宋亡时的崖山之战,十万军民投海之事,对比明朝崇祯皇帝自尽的时候,只有太监王承恩跟随,来讥讽明朝无气节。

但是,这样来谈论,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并非明朝的落幕,在之后,还有南明小朝廷,而崖山之战,确实已是宋朝日落之战。

宋朝有李庭芝奋死守城,而明朝同样有阎应元据守江阴,论起气节,其实宋明彼此相差不远,少不了卑躬屈膝以求活命的人,但是慷慨赴死的人,同样不在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况,虽然李自成的大军向着北京城一路所向披靡,沿途关隘望风而降,但是并不是没有遇见一点抵抗,誓死守卫宁武关的周遇吉就没有给看上去欣欣向荣的大顺朝皇帝李自成面子,死战不退,让不可一世的李自成跌了个大跟头。

关于周遇吉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宁武关城破之后战死,李自成屠城泄愤,另一种则是周遇吉为保一城百姓,选择了独自出城,被李自成处斩。

随着山西古墓出土,周遇吉这位明朝将军的尸骸被发现,似乎这一桩困扰世人数百年的历史公案终于能够揭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遇吉的尸骨,经过检验,发现其枕骨断裂,有一道从背后而来的刀伤,这似乎证实了周遇吉出城被李自成处斩的说法。

但是,为何《明史》之中,会记载为周遇吉力战而亡呢?

扶摇分析了一下,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首先,《明史》经过修改,不少内容可能不再符合史实,而是那些投降清朝的贰臣,为了美化自己而编写的版本。

修《明史》的核心目的,自然是要显得明朝皇帝昏庸而臣子忠贞,这样才能粉饰一番他们投降清朝的举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遇吉这类死战报国的忠臣,自然是要着重夸赞,以此来显得崇祯皇帝昏聩无能,不能任贤用能,才招致国破家亡的下场。

最后,周遇吉可能真的是力战而亡,宁武关确实被屠城,枕骨的断裂伤痕可能是因为最后周遇吉在战斗中被人从后砍中所导致的,这并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为了保护百姓出城,这个说法实在有些荒诞,李自成不是什么守信的人,何况智商正常的人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承诺上,所以关于周遇吉独自出城的说法,可能单纯是由戏剧故事演变而来,并非历史的真实记载,就像《三国演义》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周遇吉的奋死抵抗,值得我们钦佩,其故事可能还会使不少网友泪目。

你觉得历史上的周遇吉,到底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