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责但我的心只能给一个人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金人屡遭重创,士气低落,兀术准备北逃。当时太行忠义两河豪杰配合岳军骚扰敌后,形势大好。岳飞喜对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乃上书高宗,说这时是“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请高宗抓住战机,下令总攻,收复河山。但是高宗、秦桧不仅不听他的正确主张,反而倒行逆施勒令岳飞班师。奸贼秦桧先令张俊、韩世忠等部后撤,陷岳飞于敌人三面包围之中。接着,一天下了十二道金牌,催他退兵。岳飞悲愤交集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退兵时,百姓拦马恸哭,说:“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也深知,宋军一退,百姓就绝了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飞石像

但是,皇命难违。他挥泪取出诏书给百姓看,说:“吾不得擅留。”(《宋史·岳飞传》)遂暂留兵五日,保护人民南迁。岳飞撤军后,收复之地又相继沦于敌手。金术被岳家军打的焦头烂额,一筹莫展,遂派密使暗告内奸秦桧说:“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宋史·岳飞传》)秦桧也认为,岳飞不死,和议难成,而且“必及祸”,所以也千方百计陷害岳飞。既然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尖锐对立,而术、高宗、秦桧都阴谋勾结以杀岳飞为和谈的先决条件,则岳飞惨遭不测之祸,铸成千古奇冤就势在必然了。秦桧指使死党右谏议大夫万俟(万俟moq,音莫其,复姓,xie,音谢)罗织罪名,要求免除岳飞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飞剧照

岳飞剧照

接着又使御史中丞何铸和殿中侍御史罗汝楫捏造罪名,连连上奏,“弹劾”岳飞岳飞因被罢官。继而秦桧伙同张俊收买岳家军中的败类王俊,令他诬告岳云曾写信给张宪,图谋占据襄阳等。张俊逮捕了张宪和岳云,严刑逼供,张宪和岳云始终不屈。岳飞这时住在庐山,秦桧派杨沂中把他骗到临安(今浙江杭州),以谋反罪下狱。韩世忠听说岳飞有处死的危险,非常愤慨,亲向秦桧质问事实真相。秦桧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或许有之意)。”(《宋史·岳飞传》)韩世忠大怒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飞塑像

岳飞在狱中被拷掠审讯,有的审讯官因查无实据,又见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认为他冤枉无罪。奸贼秦桧听说原审官怀疑,立即改用亲信万俟高代审,严刑毒打。岳飞洞察投降派的卑鄙用心,不容申辩,遂长叹道:“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三朝北盟会编》卷207)乃闭上眼睛,任其拷掠,不再说话。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秦桧闷坐书房,策划阴谋。其妻王氏,凶狠阴毒,见他害人乏计,便险恶地说:“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朝野遗记》)经过一番密谋,秦桧便手书纸条传递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飞再被提审,他知事已不免,便奋笔疾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以示强烈抗议。片刻之后,岳飞被毒死在大理寺狱风波亭中,岳云、张宪被斩首。时岳飞仅三十九岁,长子岳云二十三岁。岳飞全家被抄,家人或充军岭南,或逃亡避祸。抗金长城岳家军中的一些将领被罢免。有为岳飞鸣冤的正直官吏和人民,也受到贬黜和处死,甚至连岳字地名也改动,岳州改为纯州,岳阳军改为华容军,真是荒唐透顶,株连无辜。岳飞被谋害实属千古奇冤,宋高宗是罪魁,秦桧是祸首,张俊、万俟高、王氏是帮凶,他(她)们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确是历史的罪人。冤杀岳飞的前夕,宋、金订立了“绍兴和议”,但它并不可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飞画像

因为金贵族要灭亡南宋是既定国策,和约仅是为了争取时间休整,伺机再战。所以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金兵又大举南犯,引起朝野震动,人们都追念岳飞因正确主张抗金而被冤死。岳飞旧部多为他伸冤。十二月,宋廷改回纯州为岳州。但高宗还不肯为岳飞平反昭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在抗金斗争的热潮中,高宗下台,他由于无后,把皇位让给过继的儿子宋孝宗赵(Shen音慎)。七月,宋孝宗为了鼓舞士气,北伐抗金,在爱国军民的强烈要求下,下诏追复岳飞的原官,寻访岳飞的子孙后代,授以官职。寻觅岳飞的遗体,以礼迁葬于西湖边的栖霞岭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飞纪念馆

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张宪平反,追复原官。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岳云为“继忠侯”。嘉定十四年(1221年)又在岳墓旁建立了忠烈461庙即岳庙,以祭祀岳飞父子的忠魂。明朝年间,面对岳墓铸了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奸的铁像,赤背反翦两手跪在铁栏内,接受世人的指责和唾骂。墓阙后面还刻有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从此,岳墓胜地成了歌颂忠良、鞭挞奸臣的历史见证。1982年是岳飞冤死(1142年)二十年后(1162年)得到平反昭雪的八百二十周年纪念。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念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参考资料:

·《三朝北盟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