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要明白选择考研,其实很容易的,可是如果想考研成功,却很难,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在过去与考研小伙伴的相处中,我们见证了很多考研同学成功上岸,也看到了不少充满信心却无奈落榜的另寻出路!

为什么同样的考试科目同样的备考时间,考研结果却大不相同呢?在总结了很多考研案例后,我们发现了其中成功考研与考研失败的两类考研小伙伴的一些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研之前目标不清晰

也是很多考研小伙伴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在任何时候,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很清晰,那么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遇上的每个坎坷都会成为你的绊脚石。

例如,9月份,正值秋招。眼见舍友们一个个地都找到了工作,再也不用为了工作地问题而发愁,每天都在享受最后地大学时光。而你还在苦苦的准备考研,而且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于是乎,你考研的决心也跟着动摇了,甚至在想要不要尝试先找个工作,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殊不知,你摇摆不定的这段时间正是考验最紧张最核心的备考时间,浪费一点时间你就会被那些和你同水平的备考者落下很多。

学习计划不明确

接触过很多考上,他们的备考时间很早,觉得时间很多,不懂得如何控制各科目的学习时间,有时候工作比较忙,比较累了,就想把今天该学的内容放到明天。自己的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学习的时间和经历分配不均衡。等到第二轮复习的时候,第一轮的知识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这就是没有合理的计划的问题。

1、你无法准确估算你自己学了多少内容。

2、你无法准确评估你的学习时间。

3、你无法保证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不知道自己这么长时间到底复习了个什么,虽然你很努力。

到这里你应该也猜到我要说什么了,没错,就是没有合理的复习计划。

在考研这样一个需要倾注高强度和长时间精力的活动中,你考前每一个阶段的复习都是在为你的初试蓄势,而90%的联考考生是没有不能百分百什么都不用想的投入到初试的准备中去的。

自己感动自己:低效率的假努力

人都是喜欢听自己喜欢的,屏蔽自己不想听的。考研人很容易陷入的误区,“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看起来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但其实你的复习效率很低。

考研过程中你会不自觉的放大自己做的好的,而隐藏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但实际情况是:你仅仅感动了自己而已,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清醒的大脑以及更开放的心态,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竞争对手有多强,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努力,能够做的,唯有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每一天都全力以赴,才有可能不断去提高自己在考研中的胜算。

缺乏全局思维

他们每天都在复习,却从来没有总结一下复习了多少;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却从未想过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考研备考,本就应该是一个日益精进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个小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更应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学科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该学科的思维模式。

正确应对压力和心态调剂

学习是要给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事情,不然真的很难坚持下去。一招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整个备考的过程大概要持续一到半年的时间,如果没有长线思维的人,很难坚持下来。

但是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基础差、做题正确率低或是单词记不住就焦虑惶恐,甚至是消极厌学,还没有上考场就想放弃。

信息搜集和正确的认识、评估自己

去年报考的时候遇到过不少的同学说错过了报名,错过了现场,可谓是花式问题一大堆。备考过程中,说不准什么时候,因为一些小细节,你的努力白白付诸东流。最基本的时间节点,还是很有必要掌握清楚的。

除了最基本的信息外,关于目标院校的了解也尽量做到越细致越好。开始准备初试提面和初试之前,建议你在院校官网钻头觅缝的搜索消息,什么历年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历年复试线、报录比,以及历年复试和录取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做参考,我就对目标院校的报考难度大概有一个准确的预估。

希望即将准备考研的你,如果遇到以上大坑,一定要绕开。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