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们日常与他人进行交流之时,因话不投机也往往会造成一些尴尬,令气氛紧张。话不投机有多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种言谈举止使人为难,那就要及时转换话题,以缓和气氛。

两个青年去拜访老师,在谈话中提到:“老师,听说您的夫人是教英语的,我们想请她指教,行吗?”老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说:“那是我以前的爱人,前不久分手了。”“哦?对不起,老师……“没什么,喝点水吧。“老师,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快了吧?……”这样转换话题,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就会使谈话很快恢复正常,气氛活跃起来。

话不投机的第二种情况,是有人有意或无意地和你开玩笑,带有挖苦意味,使你窘迫甚至生气。如你的头发脱落许多,快成秃子了,有人很可能挖苦你是“电灯泡”、“不毛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恼羞成怒,伤了和气;也不能忍气吞声,硬装没事。最好是一笑置之,豁然大度地来两句:“好啊!这说明我是绝顶聪明。没听说吗?热闹的大街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这样答复,话题未转,内容却引申、转折了,既摆脱了窘境,又自我表扬,岂不妙哉?

第三种情况是双方意见对立谈不拢,但问题还要解决,不能回避。这种话不投机的情况就需要绕路引导。

例如,在找对象的问题上,母子有矛盾。儿子不愿也不能和母亲闹僵,只好等待时机再说。这天吃饭时,母亲又唠叨起来:“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妈的话呢?人家局长的女儿,人长得不错,又有现成的房子,你为什么不和人家谈,偏要……”“妈,快吃饭吧,菜凉了不好吃……”儿子先回避话题,意在绕路引导。

联系工作,洽谈生意,也可能话不投机,陷入僵局。只要还有余地,就可提出新的话题,绕弯引导。如甲方推销四吨卡车,而乙方不要四吨的,想要两吨的。这时,甲方若硬着头皮争执,只会越谈越僵,不欢而散。如能转移话题,绕弯引导,从季节、路途、载重多少与车辆寿命长短等各种因素来促使乙方考虑只用两吨的弊病,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开辟新的途径。

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也经常到国外访问。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采访的记者是一位四十多岁,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将摄像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面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你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

梁晓声点头认可。

随着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果晓声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我想请教你,果先生,在你或是你这一代作家看来,文化大革命是好是坏。梁晓声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会如此习钻,分明是想“退”人上当。他灵机一动,迅速转移话题,立即反问道:“先生,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自然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得暗暗佩服。后来,英国的这家电视台在播放这期节目时,只好将这一段对话“指”掉。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入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当然,这种及时转弯的应变能力是靠不断地实践培养出来的,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平时多加锻炼,必然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