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为姜姓,名小白,居于春秋时期五霸之首,是齐国历史上的第十五位国君也是最为有名的。

他出生在周王朝势力十分衰微的时候,这是一个虽动乱不堪却充斥着机会的时代,他用他满腹的才干与见识,以及对国事各方面具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成就了一番霸业。我想即便是生在现代,他也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型人物。

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将齐国发展成为了当时最为富有的国家,并且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将各路诸侯都团结了起来。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完成这番伟业的呢?又为何最终却只得了个无比凄惨的下场呢?接下来就随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齐桓公的一生:大半生的理智却迎来晚年的昏庸

人们常说每个人这一生都难免会犯些糊涂,可是有些人的一时糊涂却是致命的,而齐桓公正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他大半生中都被人们高度称赞,认为他是当时既有雄才大略又有胸襟气度的首先他算是经历了万难才坐上君主的位子,即位之后,他开始重用管仲并且任命他为宰相,之后他实行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等改革制度。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推行,齐国的国力被大大加强。这也为他后来的称霸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管理国家他有着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不仅仅对自己国家内部进行改革,而且也非常注重外交。一方面跟个相邻的国家建立起非常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将原先很多抢来的土地都归还了。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是有大谋略的,既能够增加自己的盟友,减少不必要的战争与动乱,又能够让一些被归还土地的国家对自己心存感激从而保护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实行内部改革和有利外交,齐国一度成为了春秋时期最为富有的国家,当然这并没有让齐桓公停下脚步。之后他还召集各路诸侯进行会盟,并且担任了长达四十年的盟主之位,司马侯曾评价他说:

司马侯:“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在公元前六百七十九年,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通过对山戎的击灭,南下对楚国的讨伐,最终成为中原的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大半生的理智终究还是迎来了昏庸,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变得敏感多疑,虽然说君王的疑心是常有的,但是过多怀疑的下场大多都会是众叛亲离。

随着宰相管仲的去世,他开始任用一些所谓的“贤臣”,而这加速也加剧了他最终悲惨结果的发生。

最终,这样一位曾居于最高位的人物在动乱中被活活饿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威震四方的霸主最后却得到被活活饿死无人问津的下场,这一生可以说是既得无限风光又是无比凄凉。

后世有人说他是活该,也有人说若不是又管仲他根本就不可能获得那么大的成就。这些说法也都是有依可据的,但是就我个人来看,这些对他的评价是有偏激的成分在的。虽然他晚年的昏庸是造成他惨死的直接原因,但是这也无法掩盖他的霸业与成就,管仲对他的帮助之大不容我们忽视,

但是并不代表他无能力,反而管仲肯用心全力的辅佐他,这就是他有能力的一大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悲惨下场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

要深究引起齐桓公凄惨下场的原因,我们就不能只单单盯住他晚年昏庸的字眼不放。在我看来他的转变是从一个人的去世开始的,那就是当时的宰相管仲。

从他一继任国君之位,到成为天下的霸主,这一路上少不了的是管仲、鲍叔牙等大臣在旁的尽心辅佐

。虽然他自己也有能力有胆略,但是坐在那至高之位上,权利和欲望难免会将他的双眼和心神蒙蔽掉。

管仲死后,他失去了最为信任的人,变得敏感多疑,这种情绪使他变得昏庸无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很直观的一个原因就在管仲死后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管仲在死之前曾与齐桓公有过一次对话: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

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管仲对于桓公之后所重用的那些小人是有过劝告的,虽然在他死后,齐桓公将这几位的官职都解除了,但是三年之后,他又全重用了他们,从而使得小人得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我看来重用小人使得权利被架空这只是表面原因,真正害死他自己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欲望。在他的眼里易牙、竖刁等人都是忠于自己的大成,在他面前可以将他捧上天,甚至易牙还可以将他自己的儿子煮给他吃,他以为这是忠诚爱君的表现,谁知这只不过是来自所谓忠臣的“爱君假象”。

他被所谓忠臣的马屁哄得不知天地,也沉迷在酒色之中无法脱离。是这些欲望驱使着他走向悲惨的死亡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曹操在《短歌行》中这样评价齐桓公:“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可见,桓公的功绩之大,而他的结果与他的前半生相差之大更是能够警醒我们。

即使是像他那样有才能有胆略的人,也会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住双眼,更不必说我们平常人了。仔细想想,但凡他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清醒的审视自己所面临的境遇,把更多的信任给管仲的话,结局也是会有很大变化的吧。同样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对于那些只会说好话拍马屁的人或者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即便是为了你好),你应该睁大眼睛看清楚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对你好。

当然,齐桓公处在至高之位上,怕是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所处的是所谓忠臣设计的“温柔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