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各高校官网和研招网公布的数据,2019年到2020年,全国100所高校保研率大致数据出台,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保研率为65%,已经达到了教育部的最高限额。

除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保研率排名前十的高校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浙江大学。

就公开的数据来看,保研比重超过50%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大医学部。仅仅就这十所高校来看,各个高校保研率的差异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高校未公布数据)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设立研究生院的普通高校,通常以学校应届毕业生总数为基准,保研名额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此外,属于“211工程”但未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基于同样标准保研名额应保持在5%左右。非“211工程”则更少,只有2%,除了按比例分配,有些学校还会参考去年的考研率:考研路10%以上的增加1个名额,30%以上的增加2个名额。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在2018年以超过50%的推免率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

保研率差异大,原因还在于教育部规定和各高校之间的差异。

由教育部认定的具备人文、理科等培养基地建设资质的普通高校,拥有基地招生总数50%的推免生招生名额;另外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可酌情增加一定的推免生名额。具有研究生院的普通高校,本校生源地推免生数量在推免生总数重的比重不得高于65%,但位于西部省份的特殊类高等院校——如石油、地质、农林、矿业、军工等,可酌情适当增加本校生源推免生在总推免生中的比重,但是也应控制在75%以内。

除了各高校保研率差异大,有关保研的各项规定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是关于科研兴趣方面,在选拔推免生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考察指标对科研兴趣进行考察;在夏令营中也知识开展相关的学术讲座与讨论会,在高校接收推免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学生的科研的兴趣的浓厚程度、对科研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较少涉及考察。

二是在知识结构与方法方面,在选拔推免生阶段,对学生的专业成绩都是非常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专业成绩与排名是推免中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其他关于知识结构与方法方面了解得很不全面。

三是在认知能力方面,在推免生的选拔过程中,对此并没有相关的具体的考核指标,只有在部分高校接收推免生的环节,会有相关的专业学习能力的考察,而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解决能力的问题、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自身客观的认识与评价等方面缺少了解与考察。

四是关于研究能力,在推免生的选拔过程中,英语能力是推免考核的硬指标多以四六级为参考指标,大部分学校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考评,考评的方式与标准也是不一,英文的考察多围绕日常生活主题,专业问题涉及较少。对研究能力的其他表现,比如具有正确的研究价值观、具有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专业软件、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分析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术规范、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重视程度不够,考察方式不明显,考察指标不明确。

五是关于社交能力,在推免生的选拔过程中,考察指标都没有清晰明确,也只是在高校接收推免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交流做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与科研管理考察不少很到位,比如对学生的是否具有良好的书面、口语表达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学术语言基础、是否具有同行交流的基础、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是否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创立良好的研究分为这些方面考察得不是很全面、清晰。

附录 100所高校保研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