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成都发生了一起公交车起火事件,当人们都在为这件不幸的事情感到难过的时候,有个网名叫“依依”的人在网上发帖说坐公交车的人都是投错了胎,没生在富贵之家,遇到这种事情是活该。这番言论自然引来了网友的一通大骂,随后立刻展开了人肉搜索,把她的三代祖宗、家庭住址、工作单位、七姑八姨都放到了网上,帖子的前面都有一句话:“依依小姐,别来无悉乎?”

网络搜索的影响也反映到了电视上,电视台专门做了一期节目来讨论“依依小姐”的现象。迫于舆论的压力,这个依依后来在网上道歉,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提到网络搜索,很多人立马会想到百度等,但事实上网络上最具威力的搜索力量并不是这些世界搜索行业的巨头,而是汇集亿万网民力量的重量级武器“人肉搜索”。以前上网,人们可以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动物还是植物”,如今这句话早已随着“人肉搜索”的兴起而改变。

网民将人肉搜索形容为“网络通缉令”,任何违背网民意愿的事件和人物都有可能成为无数网友的合力追缉对象,直至被搜索者的姓名、照片、手机、家庭住址、工作单位、配偶和子女等等相关信息逐一曝光,让地球人都知道。如果有外星人,也不在话下。

人肉搜索是互联网时代复杂社会心理的网络镜像,它的草根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的心声。我们可以从中倾听到这个时代的脉搏,触碰到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的脉动。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窥探心理”。这是人肉搜索大行其道的心理基础。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而窥探心理所折射出的正是被其他人关注的心理需要。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的比别人更多”而获得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个体都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在一对一的形式下,这种窥探更多地表现出“单体型自足”的状态,而人肉搜索将这种“单体型自足”最大化,将个人性趣味演变成一定族群的身份标签。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共性意识”。

网络上的人肉搜索有其正面与负面的双重品格。从正面意义而言,是正义感让网民自动发起了人肉搜索。网民的务实理性让我们看到人肉搜索的成长契机,也看到了公民意识的凸显,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可以说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但通过人肉搜索的形式,在具有隐差性的网络环境中,网民更容易宣泄个体的不满,容易激发极端情绪,从而导致对遣责对象的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