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最佳原创剧本等好几项大奖,但恐为今年奥斯卡获奖最受争议的作品。一方面,在不少人看来,这又是一部满足奥斯卡评审口味的标准电影,它仿佛是在讲述一个美式白人思维视角下的种族隔离的并不新鲜的故事,甚至在得知其获奖时,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差点愤然离场。另一方面,从技巧上来看,它又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学院派作品,在艺术性和深度上似乎乏善可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皮书在历史上是真正存在的。在1936年,纽约市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出版了一本名为《黑人旅游绿皮书》(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的旅游指南。这本书告诉了想要去当时种族歧视仍旧特别严重的南方的黑人哪些地方可以为他们提供接待,可谓“保命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电影正是根据上个世纪60年代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它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唐计划去南方巡演,找到底层白人托尼任司机兼保镖。在一路南下巡演过程中,两人不断产生分歧和冲突,共同面对各种麻烦,最后互相理解,包容,成为了终生好朋友的故事。

而与如《黑色党徒》等一批民族歧视问题中以白人高高在上,穷苦黑人被迫暴力反抗的传统创作导向不同的是,两位男主人公黑人没有那么“黑”,白人也没有那么“白”。在出身设定上,黑人唐出生于美国北方上流社会,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心理学、音乐学、礼拜礼仪艺术三重博士学位,做事一板一眼,注重礼仪;相比之下意大利裔白人托尼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作朝不保夕,行为祖鲁,常以暴力解决问题,偶尔还会做些小偷小摸的事。传统对立面的调换既促进了两人戏剧性的互动,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揭示;又有意于打破普通民众心中对于黑人和白人的刻板印象,也为真正解决种族歧视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性。正如电影所言,“暴力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尊严,才能解决问题。”尽管电影中唐甚至有点儒者意味的如孔子周游列国的解决方式正面直接的具体问题往往失效,只能依靠白人托尼甚至白人社会的各种势力的帮助的做法暗中支持了“白人拯救论”。这也为本部电影的争议性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由于唐具有黑人,上流社会人士,还有男同性恋的多重身份杂糅,使整部电影具有了更加多元的主题和色彩。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唐不仅无法真正以平等姿态进入白人社会,即便是在黑人社会,也永远有一层隔膜。他独自一人居住,与家人也长期失去了联系。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对于西装革履的黑人没有太大的好感,就如唐下车和对面农场正在耕作的黑人互相凝视的一组镜头,相同肤色却又如此陌生,所有的同情、无奈、隔离尽显眼底。电影以此更深入挖掘了黑人内部的仇视和矛盾所在,使得黑人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只接受过白人文化熏陶,脱离黑人原生环境的唐必然是孤独的,即便他有足够的勇气跨出第一步。他的身份是黑色和白色之间无处安放的灰色。而即使是在平权主义如此盛行的今天,实现真正的文化平等也绝非易事。脱离了各种游行运动的喧嚣,剩下的依旧是孤寂的沉默,这种身份认同的孤独感会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主线的故事脉络之外,情书也贯穿这部电影,更加凸显了整部电影温情的基调。这种人与人之间跨越种族、阶级的情感共性,让一切彻底的平等与和解成为了可能。但正如提琴手奥列格所说,“仅仅有天赋是不够的,想要改变人心需要拿出极大的勇气。”愿你我都能拥有这样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