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自杀、大叔恋,原生家庭、男女平等,浓缩在90分钟、2个人、1个沉浸式舞台。

《溏心爸爸》是上戏研究生实验话剧作品,将无数家庭“遮羞布”下的问题赤裸裸展现在你面前。

制作一部原生家庭核心的戏剧,是自己家庭问题的投射?还是开放式议题的探讨?

而不要酬劳加入其中的主创,是否带着自己的创痛?又给自己的原生家庭观带来怎样的改变?

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溏心爸爸》的主创团队—编剧苏婕、“爸爸”杨阳、“女儿”家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爸我因为太恨你了,所以才会爱上像你这样的人。」“爸爸”杨阳说,这是剧中最戳中他的台词。

剧中“爸爸”出轨又在女儿的成长“缺位”,导致女儿最终爱上大叔,最终因为在母亲忌日再婚的选择,才迎来了父女二人撕裂式的直面。

出人意料,和剧中的角色完全相反,杨阳出身于美满温馨的家庭,也是一位宠女儿狂魔。在他之前的人生,对原生家庭之痛只有书面化遥远的认知。

“你不要光看我的眼睛,还带着那么多的爱。”这是家辰对杨阳排练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杨阳和我们对话的时候眼底带着清澈见底的温柔光芒,难以想见他是怎样代入剧中的爸爸。他说找了很多词语才找到剧中父女对话的感觉的那个词,那是—“谈判”。

真正的“爸爸”和女儿对话是不看她眼睛的,那种披着冷漠外衣的逃避的爱才筑就了一道道无形的墙。

完全相反,也互为镜像,深入的过程才有洞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更加认真的去思考我的婚姻怎么去建设了。”

杨阳说之前对离婚这个事没有太多看法的,但自从出演的这一部戏才知道夫妻关系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多大。

他学了心理学,从剧中的“爸爸”出发,把眼光落在”爸爸”背后的无数个“爸爸”和家庭。

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就像一颗种子在砖缝里面生长一样,你给他怎样的砖缝,它就长成怎样的植物。

杨阳说,是有孩子能够摆脱父母婚恋观的影响,大多数还是把父母的影子揉进自己的影子,跟着自己走完这一生。但是对少数孩子来说,可能影响过于深刻,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现在特别注意我跟妻子的这一种关系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是我要去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漠、偏执、惶恐、愤怒、委屈,多重情绪杂糅转合,那场夹杂回忆母亲质问的单人片段,家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带着对原生家庭话题的关注,和对一小时半双人戏的挑战,她选择了进组,等待她的是复杂的人物和随时都在补充和修改的人物小传,以及一场深刻的对父女关系反思的洞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复杂的人都是由简单的小事而改变的。

“她是有爱也有恨的,表面是恨内心是爱,因为太爱了,所以由此而生得恨。”

家辰在写人物小传的时候猜测她跟他父母的关系以及她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让她有这么大的转变。

小传差不多写到“女儿”本身的年龄25岁,把台词中蛛丝马迹的细节推演成,压倒骆驼的每一根稻草的具体样貌。

“我知道有一天过生日的时候,她爸爸非但没有跟她过生日吵了一架。具体的场景是什么,她们的对白可能是什么?就这些一点点小事慢慢积累在自己的内心,我才看到了菀熙。”

她的方法是通过一些无数的细节和背后的技巧,去展现让观众看起来很复杂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发生就一定有它的意义,一旦你打破了一件东西,你就没有这么容易去修好它,这是需要时间的事情。

这个不是我们一个结尾,就能说明他们是不是能够和解的。”

结局不是和解,只是开端,哪怕是残忍的方式撕开了沟通的口子,也需要彼此不断地清醒地自我解剖式对话,才能真的看清彼此伤痕的隐疮,继而看到愈合的可能。

「缺位的爱永远没办法被弥补。」家辰最后说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我看我爸妈是很多偏见的,但是我做完这个剧之后,我发现他们其实对我有很多偏见的,但是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有一次排练,主创们找了一个结局,但是这一个结局,苏婕觉得哪怕很应该,但是她不太愿意去安排上。

她说,可能是她觉得她对自己的盲点,导致她不能去直面那个结局。这个时刻,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想象中这么开放的人,也有很多的偏见。

带着这个点,随着接下来对剧本的,她开始去想和父母的关系,去看无数躲在回忆里的细节。

随着人物丰满的过程,她开始更加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没有最想传递给观众的东西。」苏婕毫不犹豫的对我们说。

最初“ONE一个”上的最初版小说,到如今的话剧呈现,经历三版大改和无数小改,从单纯父女关系的展现变成杂糅进平权等更多议题的囊括。

“在第三版我刚刚研究生毕业,我也在被逼婚,处在一个特别尴尬的女性的年龄。就会自然而然去男女之间的差别。

她去看了一些关于女性主义的书,开始想,如果这个剧只讲原生家庭可能深度不够,不是特别普遍地去讲这个时代的问题。她想把这个剧放在更高的社会结构。所以就加入了很多现代女性的困境,

“我一定不是让这个人物角色去说什么,这个人物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苏婕觉得对创作者来说,要做的只是把这个故事给讲好,完完整整的把这个人设地点都全部讲好。

只有把故事讲精彩,才能把这个故事背后更深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我们并不是为了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首要的目标一定是去讲好这个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不负责提供答案。」编剧苏婕说。

话剧是生活的投射,又掺杂了艺术的升华。台上一时半,是两个月台下的浓缩,也是万千家庭的影射。

像镜子迷宫,一路走来,放大缩小戏剧化,缩小放大露本真,跌跌撞撞到终点,终究一面平面镜映出最直观的自己。

答案只在,你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