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只要是邓超参演的电影必属烂片,我看不一定。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由邓超主演,收割10亿票房的《银河补习班》。

《银河补习班》在前期宣传的时候,就打着它将是第二部《我不是药神》的旗号,要知道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热点。还没有上映的时候,我就非常的期待。

上映后,果然没让大家失望,10亿票房让投资商赚得盆满钵满,邓超个人票房更是达到107亿,成为仅次于吴京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想要达到《我不是药神》的层次,还是差一点的,药神的票房是30.7亿,豆瓣评分9.0,而《银河补习班》的票房是10亿,豆瓣评分6.2,差点不及格,先不说票房,咱们先说说《银河补习班》的口碑,豆瓣评分6.2分是什么概念,80%的观众给了3星或者3星一下,说口碑扑街绝对不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口碑差是什么原因?绝对不是演员演技的问题,看过电影的朋友都应该清楚,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感情饱满,虽然没有演技炸裂,但绝对不差,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剧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1:电影中,马皓文和闫主任两人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人可谓是针尖对麦芒,马皓文为了证明素质教育是对的,两人打了个赌,就是赌在一个学期内马皓文的儿子“马文”能从年级倒数考到年级前十!不是说没有这种可能,只要认真学习,全身心的投入绝对没有问题,但问题是,马文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影中,马文的第一个过分要求是向父亲索要了一台电脑,在20年前买一台电脑是什么概念,一台电脑1万~2万,是普通工人1年~2年的工资,提倡素质教育的马皓文,为了满足儿子的好奇心,发展儿子的兴趣爱好,去收废品,去工地搬砖,用血汗为儿子马文买了一台电脑,但是电影中并没有去讲述马文得到电脑后是如何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打游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文的第二个过分要求是在父亲四处碰壁,无法申冤时央求父亲带他去看航空展,千万不要说孩子小,不懂事,在国内有多少熊孩子犯错,家长用这个借口来搪塞大家,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长,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对的,但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个剧情,我觉得应该这样设定:马文经常浏览一些关于飞行员的书籍和消息,当他看到海南将要有航空展时便沉浸在想象中,想象飞机遨游蓝天是多么的震撼,但想到父亲的情况,又不忍心告诉父亲想去,而马皓文恰巧发现了这点,奉行素质教育的他,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孩子,所以就排除万难,带马文去看了航空展。

虽然有点俗套,但我觉得总比原始的剧情要强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2:在电影最后,马文成了宇航员,获得了上天的资格,但是自己的父亲还在为翻案而努力,领导告诉他:如果马文的家人在有这种负面新闻,他就会被取消升空资格。但是他知道的,父亲后半生一直都在为翻案努力。这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自己放弃升空的梦想,二是逼迫父亲放弃翻案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我以为他会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却说:爸,别再折腾了,这事过去这么多年了,除了你谁还会在乎。一句“除了你谁还会在乎”有多扎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该说的话吗?父亲听了后,久久不能释怀,说了一句:我现在才知道,我的教育是失败的,完完全全的失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电影到底在讲述什么呢?素质教育好?还是影视教育好?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摸不着头脑,让我觉得这个电影起点非常的高,高到他不知道如何收尾。讲来讲去最后还是没讲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而《银河补习班》也想要用教育问题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并没有用好例子去诠释两种教育的的利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中国的教育早就开始改革了,小学的减少课时,给学生更多自由,高中的3+3等等,都是在给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应试教育有漏洞,但不是不可取,比如英国就向中国取经,借鉴我们的教育方式,在美国的一些私立学校也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才是王道,这样也大大地增加了家长们的任务,让孩子和家长的感情更好。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