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班学霸,喜欢文科,被各科老师苦口婆心劝到理科,考到年级第一发现还是喜欢文科,转到文科学了三星期,又是全年级第一。现在北大。

我同学,高考前三个月,他妈生二胎,他回家帮忙带了1个月孩子,考了清华,701分。

高中隔壁班学霸理综298,错的是整张试卷中最简单的一道题,他说,人生不能太完美。

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我去找我们班的学霸去网吧。他妈妈说他在写作业,我心中暗笑,“这家伙肯定在干什么坏事”到了房间发现,他真的在写作业,真的在写作业!!!抬头淡定的看着我说:发现买的这几套卷子忘做了,浪费怪可惜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呢?看看学渣们的哀嚎吧:

我有一种特殊的技能,就是每次做数学题时,我都能算半天,然后非常准确的避开正确答案。

我从考上高中就一直很拼,习题跟着做,弱科也在努力补。可没想到是,连续两次考试我都是班级倒数,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智商问题?

我每天早晨都背单词20分钟,但是2个月下来英语还下降了3分,崩溃了,这是逼着我放弃英语吗???

为什么别人在复习,我感觉在预习?

学生时代,大概没有什么比提高分数更令人渴望了吧。可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分数难以提高呢?

“因为不努力”“因为做题少”“因为上课没认真听讲”“因为不聪明”“因为底子不好,基础不牢固”——这是我听过的很多老师和家长的答案。

可事实真是如此么?我们拜访了数百名考入清华、北大、人大等中国一流高等学府的学霸们,发现原来他们的成功也是有共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采访清华大学的苏超时,问他学习秘诀时,他说:“你相信么?我身边至少有60%的人不会学习。”

他说,刚进入高中时,他和同桌成绩都处于中上游,但是三年后,他考入了清华,而同桌只是刚刚过了本科线。

究其原因,就是两人在学习方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拿常见的刷题来讲,一套题目发下来后,他通常把会做的题目勾选出来,转而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不会做的题目上,或询问老师或请教同学,把那些题目挨个攻克。

而他的同桌呢,总是先把那些熟悉的,会做的题目做一遍,然后把不会的扔在一边等着老师讲解,碰上老师不讲的时候,这道难题就被他跳过去了。

所以,同样是刷题,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付出劳动同桌一直都在原地打转,而他,却在这段时间里迅速吸收了新的知识。

看,不管在任何领域:努力很重要,但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那些成功的学霸,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当很多同学还在死啃书本时,学霸更善于透过问题发现本质,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快速达成目标。

那么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该如何自处呢,无非就是迅速汲取牛人的经验,少走弯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面对困境找方法

高一几次摸底考试,于甜甜的数学成绩都不理想。数学老师的几次刻意提问,更让回答不出来的她觉得没有面子。

一次数学课上,听不懂的于甜甜干脆做起了语文习题。数学老师发现后狠狠地批评了她:“就你这数学成绩,毕业了等着复读吧。”

自尊心极强的于甜甜瞬间和老师杠上了——我就不学,你能咋地?

高一摸底考试的时候,于甜甜掉到了年级500多名,几乎是垫底的成绩。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组织一个考入哈佛大学的学长回来做演讲,学长讲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一句话:

“每个人对所遇到的事情都有自己特定的解决的思路,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卓越的人和平庸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面对困境的处理方式,卓越的人寻找方法,平庸的人只会寻找继续消沉的借口。

学弟学妹们,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因为讨厌老师,而导致一门功课学不好?反正我有过!

但是我今天想告诉你们,你越讨厌哪个老师,就越应该用成绩证明你能行,否则,你毕业后只会给老师留下一个笑柄。”

于是于甜甜下定决心改变,说时容易做时难,这个时候她已经落下了太多的课程。

为了补上去,她每天追着数学老师问问题,一遍不行就两遍,直到弄懂弄会为止。

即便这时候老师再说什么样的“气话”,也能一笑置之,甚至理解了老师的“苦口婆心”。

如今,以年级第五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的于甜甜说:

“这个转变不止影响我的学习,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因为它改变了我处事的心态。”

学习是关乎自己一辈子的事情,只有了解学习对我们的意义,摆正学习的态度,才能更好的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刻意训练

北大学霸吴永攀说,自己曾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成绩到底有多差呢?拿英语来说吧:

背单词——没多久就忘了;

记语法——那是什么鬼?

考试——三分靠努力,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靠天

学还是不学,怎么学,一度成了摆在周智面前的难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永攀发现他们班英语第一的同学尤其喜欢背诵课文。

那就从英语学起来吧,于是他给自己定制了每周背诵两篇课文的任务。

刚开始时,他背的非常吃力,因为很多单词都不认识,渐渐的背的多了单词也记得多了。

然后他主动去背一些课外文章,甚至是一些习题上的文章。

摸底考试的时候,周智的英语成绩一下子上升到了班级前15名。

“嘿,这方法可行!”

接下来,吴永攀开始观察身边各个科目学的比较好的同学,找到他们学习中的核心方法,加以利用。

慢慢地,数学、语文、地理、历史、政治,整体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吴永攀说,随着后来知识的增多,他明白了一个概念叫做:刻意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做过大量的研究实验:正确地运用刻意练习可以帮助任何专业或领域里的人得到提升,成为高手。

“为什么有的同学也在努力的刻意练习,成绩却得不到提高?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运用'。”

“什么是正确的运用?在我看来,学霸之所以是学霸,是因为他们对每一科目都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跟着学霸学习,一定不会太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学习也是有套路的

在走访的数百名学霸中,几乎每个学霸们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是有方法的,方法是可以复制的,掌握方式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从考进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前100名学生那里,大树总结出这样一些经验,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一.五个关键

都有一个错题本

都有一个好题本

新课一定先预习

先温习后做作业

做作业要计时

只有改造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

二.三个要素

1.规范的学习行为;

2.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管理八环节

1.计划管理——有规律

(1) 长计划,短安排。

在制定一个相对较长期目标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一个短期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切合自己的实际,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达到了一个目标后,再制定下一个目标,确保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实现。

(2) 挤时间,讲效率。

重要的是进行时间上的通盘计划,制定较为详细的课后时间安排计划表,课后时间要充分利用,合理安排,严格遵守,坚持下去,形成习惯。计划表要按照时间和内容顺序,把放学回家后自己的吃饭、休息、学习时间安排一下,学习时间以45分钟为一节,中间休息10分钟,下午第四节若为自习课也列入计划表内。

2.预习管理——争主动

(1) 读

每科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教材,对不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是你明天上课要重点听的内容。预习的目的是要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当你的问题在脑中形成后,第二天听课就会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这个地方。所以,发现不明白之处你要写在预习本上。——建立预习本。

(2) 写

预习时将模糊的、有障碍的、思维上的断点(不明白之处)书写下来。――读写同步走。

(3) 练

预习的最高层次是练习,预习要体现在练习上,就是做课后能体现双基要求的练习题1到2道。做题时若你会做了,说明你的自学能力在提高,若不会做,没关系,很正常,因为老师没讲。

3.听课管理——重效益

(1) 听课必须做到跟老师,抓重点,当堂懂。

听课时要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不预习跟不上。跟老师的目的是抓重点,抓公共重点,如:定理、公式、单词、句型…… 更重要的是抓自己个性化的重点,抓自己预习中不懂之处。事实证明:不预习当堂懂的在50%—60%左右,而预习后懂的则能在80%—90%左右。当堂没听懂的知识当堂问懂、研究懂。

(2) 建立听课笔记本。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老师讲到的重点、难点等随时记录下来,尤其是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这对课后复习很有用。

4.复习管理——讲方法

有效复习的核心是做到五个字:想、查、看、写、说。

(1) 想

即回想,回忆,是闭着眼睛想,在大脑中放电影。学生课后最需要做的就是是回想。此过程非常重要,几乎所有清华生、北大生、高考状元都是这样做的。学生应在每天晚上临睡前安排一定时间回想。

(2) 查

回想是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最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是查漏补缺的最好方法。回想时,有些会非常清楚地想出来,有些则模糊,甚至一点也想不起来。能想起来的,说明你已经很好地复习了一遍。通过这样间隔性的2-3遍,几乎终生不忘。而模糊和完全想不起来的就是漏缺部分,需要从头再学。

(3) 看

即看课本,看听课笔记。既要有面,更要有点。这个点,既包括课程内容上的重点,也包括回忆的时候没有想起来、较模糊的“漏缺”点。

(4) 写

随时记下重难点、漏缺点。一定要在笔记中把它详细整理,并做上记号,以便总复习的时候,注意复习这部分内容。―建立复习本。

(5) 说

就是复述。如:每天都复述一下自己学过的知识,每周末复述一下自己一周内学过的知识。听明白不是真的明白,说明白才是真的明白。坚持2~3个月就会记忆力好,概括能力、领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写作能力突飞猛进。―此法用于预习和复习。

5.作业管理——要自律

(1) 不计时不作业:限时作业,记录作业时间,与作业无关的事什么也不做。比如:20分钟写完英语;25分钟写完数学……

(2) 不复习不作业:先复习所学的内容,然后作业。

(3) 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先放过,后攻坚。

(4) 不检查不作业:作业后必须检查一遍。

(5) 不小结不作业:写完作业后,告诉自己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6) 独立作业忌抄袭。

6.错题管理——常反思

有了错题本和难题本就叫会考试,目的是为以后复习使用。错题和难题反映着许多知识点的联结,掌握了错题和难题就等于把高分拿在手。

建立错题本和难题本可用16K的横格本,每页上下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题;第二部分是错因;第三部分是改正确与举一反三:正确即写出正确答案,过了一个月复习时,搭眼一看还不会,就问自己:怎么还不会?就要进一步查找原因,这时举一反三,将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或习题联系起来,写下来。

第四部分是归纳提醒:写出错题错在什么地方,如:错在代数方面,则提醒自己这部分掌握不好,重新自学或请教老师和同学。第五部分是复习次数:每隔一段时间要复习一次,怎么复习?盖住原题自己用脑子想。―此法比较适用于理科

7.难题管理——会溯源

一般来说,难题之难多半在于题目所涉知识点众多,知识点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思维(及方法运用)跳跃性大、逻辑性强,因此,对于难题,建议用溯源的方法整理。

一是查清楚题目所需知识清单,同步辨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复原自己考试时的思维路径,查“堵”点、“歧”点;三是借助参考答案探究自身存在的盲点疑点甚至是漏点。之后,同样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与检查一次。

8.考试管理——抓重点

用一张丢分统计表管理。

按科目分为填空、选择、计算、阅读……项目。错了、丢了多少分,用统计表说话,这样,就能明白哪些是审题出了偏差,哪些是运算出了错误,是什么知识点有问题,哪方面需改进和提高。

用纸把错题抄下来,每隔20天再做一遍,尤其是在考试前可找出考点。考前拿出专门时间做错题难题本上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