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贯子川李氏,河南河北村落之历史传说

——陇右九甲李贯子川李氏家族史志序

文/李 贵

子川李氏,先祖系陇右狄道人,世居巩昌府,明清称陇西望族,原属通渭县安远九甲李。传先祖先居陇西,后居通渭贯子川,其子孙分居通渭县贯子川、西坪乡向华咀村,秦安县王铺青林沟村和西川李家堡村。由此可知,甘谷县大石贯子川(原属通渭县)李氏、西坪朱阳屲向华咀李氏、秦安县王铺青林沟李氏和西川李家堡李氏为同祖同宗。贯子川为先祖终老之祖地,故备受安远九甲李后世推崇。

传先祖迁至贯子川,见此地南北两山,清溪中流,松柏林立,百草丰茂,地理如瓦罐形状,称为罐子川,又有人称观子川或贯寺川。先祖见有平坦川地,宜耕宜牧,美丽富饶,甚是欢喜,遂依山傍水结庐而居,开荒耕种,繁衍生息。李氏先祖以耕读为本,又不忘肩挑贸易,以入川驮茶叶,去陕西运粗布,甚是辛苦,至今清溪河桥南处称为店房,为北上贸易歇息之地,足见其时贸易繁荣。

明清之时,陇渭地震频发,水易改道,人多慌恐。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寅时,陇右地大震,北山倾覆,地出黑水,黄沙满天,天震如雷。北山黄坪处山大动,直奔至安远校场,何家山大滑坡至董川方截住,南梁后塌陷出天坑,东山西进,村庄尽覆没。传余震十多日,仍听见地下有骡马凄残叫声,北山人口幸存者已不足一二。此后数百年,为纪念祖先罹难,乡贤多于南山之巅,崖湾梁上祈祷祭拜。观大石王川至安远清溪河段断崖界面,可知地震走山形成之残烈。清末金山秀才、直隶知州吴斗垣去显龙寺进香,见贯寺大河沟,曾赋诗:‘此地非巴蜀,道路崎岖难,沟深碱水流,登高怕反观。’惊叹其陡峭险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贯寺李氏宗词碑文记载,贯子川李氏老祖,讳李正卿公,人称乡老二爷,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祭葬于河南庄东下川祖地。先祖生平隐忍善让,救穷扶弱,德高望重,乐善好施,曾捐建安远太平寺和香台山,一时声名远扬,渭北之人莫不称赞。如诗所云:‘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先祖生四子,分别伯叔居清溪河之南,分李家泉,咀帮新庄,土门,大曲湾,坑洼份,槐树院等房份;仲季居清溪河之北,分李山,东门、新庄、土门、染房、东格子等房份,两岸同属一村。后有族人迁至安远后川沟,陇西牙下、天水西关,白银景泰,陕西,新疆和青海等地。数百年来,星转斗移,岁月蹉跎,贯子川李氏后裔散居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清雍正年间,贯子川李氏二世子至河南,遂披荆斩棘,择地而居,艰难困苦,因地震黄坪走山出豁口,族人遂立照壁以挡西门,河南此房后世称照壁下,传四子,自成一门。又李氏河北二世四子经大地震,与兄劫后余生,陶尽门土,终无片瓦,备尝艰辛,终立东门一户。传戊戌年父母同罹,兄弟痛哭,掘土而寻,然土埯数十丈,呼天抢地,声嘶力竭,终不能得,一时天地同悲!然上苍有好生之德,此劫后李氏二世各房得以延续族脉。

至乾隆年间,贯子川李氏二世四房份已分多户,李氏三世人丁兴旺,有族人上南北两山,辛勤耕作,安家立户。两岸渐闻鸡犬之声,烟火又见于村上人家,阡陌交错,瓜果成长,房下燕归来,屋后蝶蜂飞,半山之上,又见牛羊。正所谓祖宗有功德,子孙得仁义。

清嘉庆年间,李氏河南四世孙李氏(书房家)天资聪慧,敏而好学,闻名通渭,于道光年甘肃会试科中,为贡生,受钦赐“贡员”匾悬于总门之上。公学识渊博,常与凤阳举人孙是兰以文会友,共赏书画。后回故居,教书育人,其德化乡风,两岸学问渐行。同科生员感其仁德,赠其匾额“斗仰何极”挂于厅堂之上,以示后人。

清同治初年,匪患横行,贯子川李氏族人创业立家甚是艰难,受过天灾又遇人祸。族人同阳赛张氏及何山何氏、山庄谢氏,劝退咸川人,坚守南梁东堡子,用垒石弓箭,土炮火枪,英勇抗击,多人壮烈,以至久攻不破,一湾人口得以保全,其堡声名大振,得名永安堡。

后至清光绪年间,李氏河南六世孙李舒泰,字康齐,公自幼读书,勤做学问,于光绪二十六年甘肃乡试中亚元,后淡泊名利,归乡耕读。民国三十八年,原平阳乡中学校长张荣德先生饮佩不己,同甘肃康县县长王肇南、甘肃省教育厅科长王耀辰专门序文赞叹。

又有李氏河南六世孙李生泽,生于清咸丰元年,卒于民国十八年,公热心公益,曾协助乡邻修建董川等村土桥,为乡人称贤。清宣统三年,邑庠生歧山王凤祥受乡党所托,亲自撰书“岂频寿官”匾额,传诵其善行美德。

后又有李氏河南七世孙李兴元公,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卒于癸丑年,传贯寺建北庭,有县城工匠,下料走尺,梁不平正,上下不得要领,急慌之时,公腰束草绳,系斧而上,几片木楔竟不失毫厘,为众匠惊奇,皆呼’大木匠’!其木工精湛,不失分寸,见下料而知其所至。公受族侄李善积所请主建贯寺安河边,何山村山庄,安远后川沟,安远南河湾,通渭常河五座土木拱桥,造型奇特;安远深沟、史家坪庄头,盘石小王家桥子下三座土石拱桥,坚如磐石。每桥营造数月,投劳甚众,均如期告竣而通行。公为人谦和,德行乡里,技艺享誉一方,为乡人所敬服!

至民国初年,李氏河南八世孙李森荣捐建河南村学,开办新学;李氏河北八世孙李善积创建贯寺学校,捐三千白银建修通渭中学,获国民政府金质奖章;又资助香台山场,捐资办节会。民国十八年,陇上饥荒,李善积广施粥饭,救济灾民,有陇西乡民,闻声奔命而来。民国二十五年,应国民政府倡议,捐资抗击敌寇,受人尊祟。又每载元宵佳节,于显龙山筹办灯山会,更是万人往来,盛况空前。其于上至通渭常河,下至安远史家坪一带,均委托族人修桥补路,功在疏通渭南北货物,使贸易相往来,受益者甚广,其义举善行,渭河两岸广为流传,乡人尊称李老爷,一时名贯陇右。

贯子川李氏之繁荣,可见于李氏宗祠牌坊。相传图纸系京城匠人提供,说清末因政乱有一皇宫匠人逃难至通渭贯子川,被李氏家族收留,供养数月,其念民风淳朴,族风仁厚,临行前遂献古建图纸,族人留下珍藏。遵照清同治皇帝“圣旨旌表”,李氏贯寺八世孙李善积为纪念先祖功德,征求两岸各房族人同意,遂率众亲集资合力修建。然族人拜访多地匠人,均赞叹设计完美,不敢承接。民国十六年,众望所归,甘谷名匠常福林师傅观图,研习数月才接工。于民国十七年正月开工,由李氏河南李兴元公负责协助,日投劳六七十人,至民国十九年十一月竣工。 观宗祠两侧砖雕,记载家族史有联云:

是渭北名门,裳衣设,时食蔫,祖庙修,善继善述;

称陇西望族,太白诗,长源文,少温篆,传子传孙。

李氏宗祠牌坊整个建筑,选址严谨,布局大方,风格古朴庄重,工艺严实精到,其构造设计独特,是县内唯一尚存的砖石结构古建,甘肃省政府已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学者王静一行慕名而来,现场观慕后莫不震惊,西北天水竞有此古建,实属难得,并专门对相关资料进行采集研究。

贯子川李氏四村,建国后由通渭县划归甘谷县大石乡管辖,族人以耕读为本,睦亲友邻,有志愿兵奔赴作战,视死如归;有工程兵建高原机场,舍身忘命,皆怀家国之志。丁酉年自然灾害,庄稼欠收,族人生活紧困,至陕西背粮,艰难渡日,时救穷济苦者,德望乡里;借机得利者,传说至今。

后改革开放,兴利除弊。李氏族人,见贤思齐,学问兴盛,考取博士者,已十余人,执教者读书育人,求学者力攀高峰,务农者精耕细作,从公者谨慎做事,入伍者守边卫疆,行医者精求良方,经商者公平贸易。皆以本分为要,克己勤俭,孝亲至善,安居乐业。

时至今日,受政府关怀,得阳赛乡邻协助,建起清溪河大桥,改善一湾交通出行。世事沧桑变迀,一桥架南北,天堑成通途,戊戌三百年,两岸成一川。贯子川李氏族人追怀先祖,重书族史,光大宗德。亦坚守隐忍善让,睦亲友邻,耕读传家为本,以教学为先,弘扬先祖遗风,追寻正知正见。陇右九甲李氏宗族文化,如清渭河水,必将源远而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