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傣族人居住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他们居住的遇到了一次山洪爆发,其中有个小女孩被肆虐的山洪所冲走,就在人们都以为不幸将会发生时,一位勇敢的傣族小男孩,不顾一切穿过惊涛骇浪将小女孩救下,他的勇敢感动了佛祖,于是佛祖送给了勇敢的男孩一个插有竹管的奇特葫芦,小男孩拿到这支奇特的葫芦之后,便吹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一瞬间山洪退去,河流恢复平静,鲜花重新盛开,大地焕然一新,后来这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又成为了情侣,成为了人们的一段佳话。从此以后,这种奇特的葫芦便成为了傣族人世代相传的神奇乐器。而这种奇特的葫芦就是我们所称的葫芦丝。

葫芦丝属于单簧气鸣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傣族人居住的地区,傣族人通常称它为“筚朗刀”,德昂族称之为“米伦”,而阿昌族则称之为“拔勒翁”。葫芦丝有着不同的形制,通常分为单管、两管和三管,形制不同其奏出的调式音阶也不同。

形制不一,可奏相应调式音阶。有单管、两管、三管等不同形制。由葫芦气斗、旋律管一根、副管两根或一根组成。截葫芦上节为气斗,开端,插小管为吹口;斗底截口可插入旋律管、副管。

单管葫芦丝常以整只葫芦为气斗,不设副管。双管葫芦丝的旋律管有不同的音阶。云南德宏潞西傣族“葫芦丝”的旋律管音阶:c1-dd-e'-fl-g'-al-c2-d2,副管:a;临沧耿马傣族“葫芦丝”的旋律管音阶:g'-al-b'-c2-d2-e2-f2-g”,副管:g';潞西三台山德昂族“葫芦丝”的旋律管音阶:e'-fl-g'-al-b'-c2-d2-e”,副管:e”。可临时堵塞副管尾端,使其不发音。

三管葫芦丝选用大葫芦制气斗。旋律管长约30~50厘米,开七个指孔,前六背一,音域一个八度又一音。设两根副管,各发单音。一般较长的副管发调式主音,较短的副管发主音上方五度音,最短副管发主音上方八度音。

云南西盟低族的“葫芦丝”,下端增两个出音孔,两根副管均发调式主音上方五度音。常堵住副管演奏。阿昌族的“葫芦丝”音区一般较低;德昂族、低族、布朗族等的“葫芦丝”音区适中;傣族的“葫芦丝”音区较高。流行于云南德宏的潞西、瑞丽、盈江、陇川、梁河及临沧的耿马、镇康等地,主要用于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