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学乐器的朋友都没有注意到,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中间还有个中提琴,而小提琴更被称为乐器之后,却很少有人知道中提琴,那这个中提琴是怎么来的呢?

在很久以前,它们其实是一家人,这还要从古老的欧洲中世纪说起,其实维奥拉(Viola)这个词大约出现于16世纪,但这时候的Viola只是作为提琴乐器名的字根,被称为比较大的中提琴(Viola da gamba),以及比较小的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当然其实它们直接翻译过来并不是这个意思。

另外,就不得不提到维奥家族(Viol),在15世纪时,提琴家族被统称为维奥家族,维奥琴琴身较大,大多是放在地上演奏,指板有琴格、琴桥扁平,大部分拥有6至7根弦,因为琴桥平整所以很少使用单一琴弦拉奏,演奏时多是和弦进行,声音听起来也很柔美温和。

后来由于部分作品需要,人们对于乐器音色的需求逐渐越来越严苛,开始出现了“Viola da braccio”,而“da braccio”如果直接翻译的话,意思是“放在手臂上”,这种Viola da braccio仅使用4条琴弦、相隔五度、琴桥也发生了改变,较为弯曲,琴身也比较小。基于以上这些特征使得Viola da braccio在声音上就拥有比维奥家族更为明亮的音色及张力,而相隔五度的琴弦也有更好的共振共鸣,这种琴便是小提琴初期的版本。

于是原来的维奥家族也就逐渐被人们定位称“Viola da gamba”这种乐器,而其中“da gamba”的意思是:放在两腿之间。被区分开来的两种乐器在16-17世纪之间不断角逐竞争,Viola da gamba最初只是存在于上层阶级的贵族乐器,大量的乐器都不能缺少它的存在,而Viola da braccio则在民间迅速崛起,但由于音色上的出色表现,也逐渐影响了Viola da gamba的乐器结构。

跟随着时间的演变,Viola da gamba也增加了琴箱的厚度、拿掉了指板上的琴格,不幸的是,就算是做出了许多结构上的重大改革,但最后还是不及Viola da braccio。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因为Viola da braccio可以展现出更好的音域和音色,以及丰富的技巧变化。

在此之后Viola da gamba便逐渐没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17世纪时,几个重要的制琴家族确立了小提琴的地位,他们将提琴声响张力发展到了巅峰,而大家经常听到的几大名制琴家族都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比如:阿马蒂家族、安德烈·瓜奈利等。

由于提琴的形制被他们基本固定下来,于是就开始将比较小的Viola da braccio称为Violino,也就是现在的小提琴;而较低音的Viola da gamba则称为Violoncello,可以算是现在的大提琴,而剩下不大不小的中音提琴就被简称为Viola(中提琴)了,所以就Viola出现的年代来说,称它为提琴家族之祖应该当之无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