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与宋代蓬勃发展的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不同,其发展了心学的思想,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他的哲学思想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本心

“本心”的观念应当是陆学的,也是理解陆学最重要的概念。陆九渊认为任何人都有先验的道德理性,他称之为本心,这个本心提供道德法则、发动道德情感,故又称仁义之心。由于本心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所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人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根源于“失其本心”,因而一切为学功夫都应围绕着保持本心以免丧失。

本心指先验的道德意识,这个说法强调道德意识是每个人心的本来状态,他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是永恒的普遍的。

陆九渊哲学中的“本心”即是伦理学所说的良心,他认为良心完全不依赖于学习和社会生活,具有超时代的普遍性,在道德生活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心即是理

在陆九渊的思想中,“人皆有是心”等都是指本心,这里所说的“心即理”也是指本心即理。陆九渊认为本心自身即是道德原则的根源,因而本心即是理本心之理同时与宇宙之理是同一的。由于陆九渊在概念运用上并未严格区分“心”与“本心”,在以心为一般知觉主体的同时又常在本心的意义上使用心这一概念,这就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他以为一切知觉活动都合乎理。他的“心即理”的命题所以受到普遍怀疑,其根源即在这里。

他还认为,不同时代每个人具有的本心无例外徳是相同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时陆九渊并不认为天地之理是人心所生,理既存在于人心,又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内心的道德准则与宇宙普遍之理具有同一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论格物与静坐

陆九渊认为“格”的意思就是穷究至极,这个解释是与程朱一致的,然而他的格物说并不与程朱的相同。陆九渊反对经典传注,提倡诉诸践履的易简功夫。这种不同主要是陆学中格的对象是万物皆备的“我,这个“我”实际上即是心。由于陆学理解中的穷理主要指道德法则,又主张心即是理,从而决定了陆学的功夫论主要是围绕发明本心展开的。陆学很重视以静坐发明本心,陆九渊把静坐澄心作为他的一个重要的存心功夫,同时在他的教学实践中把静坐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体道明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尊德性而后道问学

陆九渊认为,为学的目的只是实现道德的境界,经典的学习或外语的研究都不能直接有助于这个目的,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这个目的。这个立场用《中庸》的语言来说,就是始终强调“尊德性”对“道问学”的优先性。尊德性是本,道问学是末,道问学必须服从于尊德性。在陆九渊看来,经典和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增进道德,因而没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五、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在陆九渊看来,道德境界的提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人的道德完善只能是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他要求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收拾精神”即吧精神收摄向里,不要把精神花费在对外部事物包括古人传注的追求上面。“自作主宰”就是不要依傍外在的权威包括圣贤的经典,而要以自己的本心作为判断和实践的准则。人只要能反身内求,明得本心,就有了主宰,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义利之辨

陆九渊认为每个人的思想决定于其日常所习,人的所习又决定于他的志趣和动机。一个人的志向和动机在于义,他的所习所喻就在于义;一个人的志向和动机在于利,他的所习所喻就在于利。陆九渊提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有道德的人或不道德的人,主要不在于他的表面行为,而在于他的内心动机,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小人还是君子,主要在“辨志”,即辨察其决定行为的动机原则。所谓义利之辨,“义”即道德动机,“利”即利己动机。陆九渊认为,一个动机是道德的,则必定是与利己主义相对的,也就是说,道德性原则是与自然利己主义完全对立的。因此,义利之辨要解决的道德评价和道德人格问题,并不是要排斥任何建功立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