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古代读书人的“打怪升级”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一个普通平民想要做官,只有两条路,一是通过科举考试,二是通过作战立功。

而要能走上读书科举之路的读书人,也必须至少是富农家庭的子弟,才能担负起最少30年的读书科举考试之路的开销花费。举例,古代图书印刷成本极高,仅仅一本普通的四书五经教材,就折合现代人民币1000元左右,再考虑学费和其他的衣食住行费用,绝非是普通农民家庭可以承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举考试制度开始于隋朝,持续了1300多年至清末,共产生约700名状元,相当于全国两年才出一名状元,考上状元能当多大的官呢?清朝给状元的官职是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也相当于军队里的一名团长,带领1000人的队伍,相当于一名千夫长。

在科举考试之路上,要经过:一普通读书人(儒童)、二童生、三秀才、四举人、五进士,大概五个等级的考试。其中,考上秀才才有资格当老师,考上进士才有资格做官,举人虽有比秀才更好的优待特权但是未必一定能做官,而且只有进士中的前三名是一定马上有官做的,且这三人的职位在北京的中央部门。而除前三名以外的进士,还需要在北京经过两年的试用和培训,才会被下放到各省做官。可见在封建社会想谋得一官半职真是难于上青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五级科举中,秀才是比较特殊的一级,通过了秀才的考试,你才脱离了平民的身分,正式成为“士”的阶层,获得了一些优待和特权,也几乎可以脱离了具体的体力劳动了。比如,秀才也分三等,第一等的秀才可以领取国家发放的一定数量的工资。又比如,秀才见了县官可以免去跪拜,而即使是富商也是要跪拜县官的。

所以考中秀才,类似于现在的重点本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或者甚至是985大学研究生毕业。

考中秀才的特殊身份和待遇,远超过我们现在的本科毕业大学生。那时的秀才,就相当于现在的名校硕士毕业生了。也因此可知考上举人和进士是何其难也,举人和进士的社会地位将会怎样特殊。

一般情况下,秀才考中举人的概率约为2%,也就是50个秀才才能有一个考中举人,有了举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又比秀才大大提高,举人几乎已经不用参加具体的生产劳动,靠举人身份就有各种途径获得经济收入。可以说考中举人,就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由,当然一些极度廉洁的举人除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人考中进士的的概率也大约是2%,即50个举人中才有一个考中进士,清朝一代268年,平均一年约产生100名进士,相当于考进中国34个省的高考前三名才有资格做官,甚至也许比这个还要困难。

中国1300年的科举考试,约产生11万名进士,相当于每年产生约100名进士,也只有这100人可以当官从政为处级干部,相当于每年补充100名团长进入国家官员队伍。

一般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5岁,如果从6岁启蒙读书开始算起,需要花费30年的时间寒窗苦读才能在政府中谋得一官半职。而这30年时间已经是最乐观的估计了,清朝道光年间广东还有百岁高龄白发童生参加秀才考试的,也许他终其一生都考不到“秀才”的身份功名,从6岁读书考试到一百岁满头白发,没考取秀才身份,你依然连中学老师都当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漫1300年“打怪升级”的科举考试之路,果然“让天下读书人入我彀中”,果然“赚得英雄尽白头”。

作者:六度陈伟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