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学生认为此说法与诗中所述山鬼形象较为接近,也被更广泛接受,所以此篇赏析以“女神”形象开展。)
概赏
《山鬼》一文虽短,但能大致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折芳馨兮遗所思”。这部分主要是写山鬼精心打扮,动身去见情人。她身着盛装,坐着赤豹拉着的辛夷车,身后跟着文狸,眉眼含笑。山中的野性与女性的温柔相碰撞,突显出了她的魅力和深情。
第二部分是从“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到“君思我兮不得闲”。这部分主要是写山鬼在等待情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因为迟到而慌张解释“路显难兮独后来”到没有见到情人在等待她的失落,再到痴痴等待的不安和凄凉,最后是对情人产生幽怨和怀疑。
第三部分是“山中人兮芳杜若”到文末。这部分主要是讲对情人的埋怨和自我安慰,表现出山鬼为情所困,为情所思。
诗歌通篇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山中女神形象。
具体赏析
《山鬼》出自屈原作品《九歌》。《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据说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山鬼这一形象历来争议较多,但最为广泛认同的便是山中女神等待情郎而不得的说法。全诗都采用第一人称。
山鬼自诉,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眉目含情,体态优美;驾着赤豹带着花狸,在木车上扎着花挂着彩旗,从远方来找你;身上还披着石兰腰束着杜衡,折下一枝鲜花想要送给你。很抱歉我住的得远,路途艰辛来晚了,但我孤独地等待了很久却不见你。时间流逝,你怎么还不来?是没空来吗还是已经忘了我?我凄凉得等你,怨你,却依旧想你。
开头八句写山鬼的出场、装束、神态和乘车赴约的情景,中间十二句写山鬼不见情人赴约的内心活动,最后七句进一步以凄厉的背景,渲染了山鬼的痛苦。山鬼的形象既有山川景色的自然美,又有社会人世美丽多情女子之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巧妙结合。
手法分析
全诗采用了记述、抒情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记述了山鬼长途奔波觅情郎却失望而归这件事,采用了“被薜荔”“带女萝”等外貌和动作描写,“杳冥冥”“羌昼晦”等环境描写,描绘出“山鬼赴约”的场景,还用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山鬼的心情变化,直抒胸臆。除此之外全诗更是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山鬼》是一首祭祀歌,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巫师求神的场景,山鬼象征着等待着神的百姓,为将要求神开心,为求而不得悲伤.
思想意义
关于《山鬼》的准确创作时间已无法得知。但无论是屈原放逐时还是放逐前,我们都能体现其中的两层意义。从祭歌层面看,这山鬼之歌实际上是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祈祷。从屈原层面看,他挑选并编入这首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忠君爱国,想要被重用的迫切之情。
艺术特色
《山鬼》具有地方性神秘色彩,在我眼中是屈原却不似屈原之作。《山鬼》中如“被薜荔兮带女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等诗句,“杳冥冥”、“石磊磊”等用语,又与屈原其他诗作一脉相通。因此,它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但《九歌》以民间祭歌为基础,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特色。《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吕氏春秋·侈乐》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所谓“巫音”,即巫师祭神的乐歌。这是《九歌》也是《山鬼》与屈原其他诗篇的不同之处。
语言鉴赏
《山鬼》(《九歌》)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从内容和形式看,其与现在的歌舞剧相似,作品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即神巫之间的彼我称谓,,如余、子、公子等,它们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有学者考究楚巫神文化后提出:《九歌》是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求神,据此我们也可推测《山鬼》一诗或许就是男女对唱,借此称谓方式描写极其复杂曲折的男女情感,既奇妙又独特。
《山鬼》语言婉约曲折,如南方女子般神秘而娇柔。与《诗经》的中的言情作品相比,其确实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民族文化特征不同,《诗经》中大部分诗表现北方民歌所特有的爽直和质朴;而《九歌》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呈现出幽隐、曲折、婉丽的曲调,别具一番奇异魅力。
除此之外,《山鬼》虽是在祭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但也是屈原的文学作品,也是“骚体”诗歌。楚辞篇幅和字句较长,形式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其运用 楚 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
作品影响
《山鬼》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山鬼》是《九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屈赋中不可缺少的代表,独特中的独特。
我的感受
《山鬼》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祭歌的神秘色彩和蕴含的楚地文化。在赏析这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百姓围着祭坛祷告,巫师站在台上做法,茫茫苍天浮现“山鬼”驾车而过的虚影。那对于编者屈原来说又何尝不是信仰的力量呢。我不禁感叹道,这何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代人一朝人心灵生生不息的寄托和灵魂衍生后到泯灭前的归属。
(文内容参考百度词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