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是今年备受舆论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从上半年的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暴力事件,到近日曝光的甘肃天水某中学两女生遭罚跪扇耳光的新闻,“反对校园霸凌”的呼声已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共识。所以有人说,“校园暴力”题材激发起了人们对于《少年的你》这部片子的“先天敬意”,“作品的题材价值大于作品本体的价值”。

(《少年的你》电影海报)

比起一些嬉笑闹剧、欧美流水线商业大片和主旋律宣传片来说,像《少年的你》这类反映“校园霸凌”兼具本土化特色的影片,在国内院线电影中并不常见。可以说,这样的电影拓展了国产影片的题材维度。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多少纳入了一些严肃议题,让公众通过影片对于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引发思考。从这个层面来说,电影《少年的你》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再加上金马影后周冬雨和中戏出身的易烊千玺担任主演,颜值与演技双双在线,自然给这部影片加了不少分。

可是抛开这些“加分项”,单纯地看故事本身,一影君觉得《少年的你》与其说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剧”,倒不如说是披着校园暴力的青春片更加贴切。电影开片就呈现了胡小蝶在学校跳楼自杀的情节,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代入感很强。

但是“校园暴力剧”演着演着就出现了符合大众口味的少男少女的懵懂情愫,引得影院里的女生们少女心渐渐爆棚,传来阵阵尖叫。这还不算完,电影的后半段又从青涩的青春剧,转变成为了与警察斗智斗勇的烧脑悬疑剧,还上演了一出少年为了少女不惜自我牺牲的轰轰烈烈的“罗曼蒂克”,赚足了观众泪点。电影结局毫无悬念地给了影迷们一个happy ending,男主女主再次相遇,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彼此关照。如此看来,一影君觉得这部电影打着“校园暴力”的口号却演了很多没必要的内容,编剧想让影片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可以理解,但选错了方法,一味地“罗列”并不会给故事加分,反而会让人搞不清电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和看过的朋友聊起这部电影,友人说,“这部电影展现了几乎所有我知道的校园霸凌的手段——贴传单、揪头发、扇耳光、倒墨水、撕课本作业、群殴、扒衣服拍裸照......”可是,校园暴力这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要想拍得有深度,不是依靠简单的“霸凌手段罗列”就行的。“抵制校园暴力”这样的大道理谁都知道,如果真的是想让影片更有层次、更有深度、更能推动现实社会的积极改变,电影就不应只停留在人人皆知的说教层面。

把《少年的你》定义为一部成功的商业青春片一点也不为过。就“校园暴力”这个问题而言,观影前后笔者对于此并没有什么认知上的变化或者更多新的思考。校园暴力在中国的校园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加害者暴力行为的背后又是何种心理原因在作祟?加害者的真实家庭环境究竟是怎样的,有没有被“脸谱化”?我国现行的法律和社会机制在“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上是否存在弊端?最大的阻碍又是什么?我的这些疑问,没有一个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而像“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这样的温情治愈句子却成了观影后的最大收获。有些讽刺,不是吗?并不是说,这样的台词设定不好,句子本身也没有任何问题。笔者是觉得,这足以证明电影是打着“校园暴力”的幌子,实则演了一出青春剧,赚足了泪点与票房。

即便有再好的演员坐镇,如果故事情节本身逻辑混乱、有硬伤,终究躲不过舆论的唏嘘。

拍校园类青春片也无可厚非,但千万别打着关注社会问题的幌子,实则去消费“校园暴力”这样的严肃题材。

在笔者看来,一部好电影就像一篇好评论,获得认同与赞美不是目的,提起议题、引发广泛的思考与讨论才是它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