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以“新兴技术在市民数字服务、可持续城市和未来物流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第六届中拉政策与知识高端研讨会”2019年11月5日(星期二)— 11月8日(星期五)在郑州召开。

【】会议就市民数字化服务、智慧城市、 未来物流展开讨论

据介绍,第六届“中拉政策与知识高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泛美开发银行于2014年联合发起,为扩大中拉合作做出了贡献,为中拉决策者开展富有成果的对话提供了机会,并有助于双方建立技术专家的知识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自2014年发起以来,“中拉政策与知识高端研讨会”共举办了5次,讨论了地区间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如城市化、公共部门领导力、生产力和创新、数字金融和数字转型等。这些议题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仍具有现实意义,并日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该研讨会之前是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举办,此次是首次在郑州举办。

另外,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泛美开发银行、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承办。

本次研讨会有来自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乌拉圭、墨西哥等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企业高管,与中方学者、地方政府官员等,围绕会议的主题“新兴技术在市民数字服务、可持续城市和未来物流中的应用”就市民数字化服务、智慧城市、未来物流进行开展主旨演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义:分享两个地区经验,识别利用技术革命的机会

第六届研讨会的目标是分享两个地区在这些领域的经验教训,识别利用技术革命的机会,并以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作为样板学习中国的经验。作为一个集悠久历史与现代化创新于一体的城市,郑州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样板。

郑州位于中国中部,隶属于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的新兴城市和中国20个“互联网+政府”试点城市之一,已经在电子政务服务和城市化方面推出了多项应用措施。以郑州作为学习样板,将有助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借鉴中国在应用具体干预措施方面的经验。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与中国都在经历这场技术革命的指数级变革,并在适应这些变革和利用其所带来的机遇方面取得了进步。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数字化服务,与市民合作设计服务门户,从而确保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与私营部门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提供市政服务。在中国,有半数以上人口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人们不仅用这种支付方式来购买每周的食品杂货,为手机充值,还用

在这场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推动技术应用和创新是中拉双方应对各自挑战的关键。

通过第六届“中拉政策与知识高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泛美开发银行试图评估这场技术革命为市民数字服务、可持续城市创新和未来物流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亮点一:市民数字化服务

据悉,本次研讨会将会对市民数字服务进行深度研讨和主旨演讲。

信息与通信技术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行业变革。世界各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无纸化服务、联通政府部门、简化手续,以期高效满足市民和企业的需求。这些努力增进了透明度,提高了致力于数字政府的相关国家的竞争力。中拉国家都努力实现公共行业数字化,双方分享彼此的经验将会加速双方的公共行业数字化进程。

另外一个主题就是可持续城市创新: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已愈发变得包容、安全、可持续和富有韧性。大数据的运用已使一些城市转变为智慧城市,通过获得实时数据和市民意见,改进政策制定,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管理方式。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新型决策工具能够实时分析不同层级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城市状况,提出不同的发展方案。已开发出的新技术能够诊断自然灾害的发生,向主要应对者和潜在受害者发出报警,挽救生命和资源;创新性设计正在控制城市发展对水和空气等主要自然资源的不利影响。下面的会议将讨论中拉城市在这些工具和创新方面的相关案例。

【】亮点二:智慧城市:运用数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拉城市正在成为智慧城市。这意味着这些城市已将信息与通信技术融入城市管理,推动包含合作型规划和市民参与的高效政府设计,建设可持续城市。下面的会议将讨论中拉城市案例,这些城市已开发出平台和监控工具,使得政府和市民能够实时就出行、水和废水、环境等方面进行反馈和控制。

【】亮点三:未来物流

郑州地处中欧“一带一路”走廊战略要冲,拥有优质的物流服务和多式联运,已成为世界主要物流中心之一。郑州也是中国主要城市之一,引领更高效、技术更先进的交通系统建设。基于此,郑州可以提供独特的最佳实践和经验,供那些积极推动自身物流能力提升的拉美国家学习借鉴。此次会议在挖掘郑州在物流的独特经验,并结合拉美国家国情进行交流。

据悉,张大卫,河南省前副省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将对“郑州经验”进行分享。

另外会议演讲内容还有,“哥伦比亚2030:国家物流战略” “航空业的机遇与挑战”,

减少交通运输的碳排放等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伸

链接:拉丁美洲共有33个国家及若干未独立地区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也就是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的大陆,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拉丁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长11000多公里。东西最宽处5100多公里,最窄处巴拿马地峡仅宽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面积2070万平方公里。2018年人口6.51亿人 [1] 。主要是印欧混血种人和黑白混血种人,次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种人。

就居民的语言而论,西班牙语占统治地位(巴西为葡萄牙语,海地为法语),由于本区都隶属拉丁语族(罗曼语族),因此美国以南的众多国家被称为拉丁美洲国家,这个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共有三十三个国家和若干未独立地区: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古巴、海地、多米尼克、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格林纳达、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巴哈马、圭亚那、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秘鲁、圣基茨和尼维斯、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还有仍处于美、英、法、荷统治下的十多个殖民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拉文化渊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拉美则创建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古文明。中国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

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化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国文化传统自起源发展至今,从未被割断。中国文化的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与包括拉美文化在内的其他任何古老的文明相比都是不同的。第二,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中国文化的起源有多个中心,长江、黄河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是兼容并蓄的,是一种“和合”的文化,故其“内聚”和“外兼”是对立统一体。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第三,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使中华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使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拉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与中国文化不同,美洲原有的土著文化的传统被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所割断。由于中世纪末期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打断了拉美印第安土著文化的发展,使印第安土著文化没能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而是以移植来的欧洲文化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第二,多元化和多源性。拉美文化是“杂交”文化或“混合”文化。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源性与中国文化的多元起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其起源是多种的,不同之处是拉美文化是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文化的汇合和融合。第三,开放性和独创性。拉美文化极少保守性和排他性,它善于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大的亲和力,以及很强的融合力,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开放和创新并举是拉美文化兴盛发展之根本。

此外,早期华侨和华工,以及后来的华侨和华人还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和文化(如服饰、烹调、过春节等)带到拉美,把生产技能(如水稻的种植、茶叶的栽培、中医中药的使用等)传授给拉美人民。在古巴等国的华侨还同当地人民并肩战斗,流血牺牲,对这些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重要作用。

1974年11月,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威廉斯访华时,专门谈到19世纪华工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所做的贡献。他说,华工及其后裔“在法律、医学、工商业、教育、体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积极地和具体地促进了我们的发展”。

【】文化交流促进中拉友好关系的发展

文化交流是心灵的对话、感情的沟通和友谊的纽带。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与拉美国家的文化关系。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巩固中拉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和建立21世纪中拉友好合作关系中,与中拉政治、经贸关系并重,为不断加深中拉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增进彼此的团结和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同拉美许多国家都是先从文化交往开始,逐步增加和扩大其他方面的接触,最终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文化交往架起了一座连接中拉人民友谊的桥梁,对推动中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起了功不可没的开路先锋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同21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41年,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文化交流已经从民间到官方、再到官民结合,中国已同约20个拉美国家签订了数十项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或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和合作协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之间的文化交往和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文化交流为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2000年9月,在墨西哥举办了“帝王时期的中国:西安王朝文物展”;2001年,墨西哥文物展“神秘的玛雅”先后在中国西安、广州、北京和上海举行。2006年5月,“相约北京”活动以墨西哥为主宾国展开;6月;“墨西哥绘画:从壁画三杰到当代”、“墨西哥现代建筑展”和“墨西哥当代陶器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7月,“美洲豹崇拜-墨西哥古文明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2006年4月至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秘鲁国家文化委员会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失落的经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宝展”。2004年5月25日,北京大学成立巴西文化中心,巴西总统卢拉出席了成立仪式。2005年7月,玻利维亚文化部举办了“中国文化周”。2006年2月,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了古巴和哥伦比亚等国;5月,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对巴西、古巴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2004年,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率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访问了古巴,中古社会科学学者已举办了两次双边研讨会。此外,21世纪初,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还出访了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拉美国家。

【】中拉文化交流在中拉关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如2004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中所说的,中拉在“文化上密切交流,成为不同文明积极对话的典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双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从中得到更多的心灵沟通和思想理解,共同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增光添彩”。

近些年来,中拉文化交流再次掀起新热潮。中国兴起了一股“拉美文化热”:在北京、上海等地,跳拉丁舞(探戈、恰恰、萨尔萨、桑巴等)已成为时尚;中国流行歌手以唱拉美风格的歌曲为自豪;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影响,北京成立了钢鼓乐团;拉美的足球、烤肉、玉米饼、咖啡等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拉美璀璨的文化,独特、多姿多彩的艺术,使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影、绘画、工艺美术、烹饪美食、针灸医术和武术功夫等在拉美不少国家广为传播,越来越受到拉美人民喜爱。在不少拉美国家,兴起了一股“汉语热”和“中国热”,许多介绍中国、中国文化的活动在当地举行,拉近了中国人民和拉美国家人民的距离,增进了友谊。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重视“一带一路”这个国际合作平台,期待“一带一路”倡导的包括“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能在拉美落地生根,推动中拉关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