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煤炭,相信很多40岁以上的人们对它记忆犹新,在上个世纪,煤炭是国家的重要工业原材料,也是我们居家生活必需品,日常生火做饭需要它,冬天取暖需要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煤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徐州市作为苏北煤炭主要产区,有很多煤矿,今天就走进一座煤矿,就是徐州庞庄煤矿张小楼煤矿,看看他现在发展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煤炭产业曾经是徐州的支柱产业,解放后获得长足发展

记得小时候,在大人们口口相传中,位于微山湖岸边,出现等级很高的煤炭,那是无烟煤,当年的采煤能力有限,并没有获得大规模开发,徐州最早有采矿记录的是在1882年,也就是清朝光绪8年,那个时候煤矿产量很低,每年也就是几万吨,根据史料记载,最初年产量大约3万吨,到了辛亥革命后,徐州煤矿产量也没超过20万吨。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接管了很多由日本占领徐州时开挖的煤矿,当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煤炭资源,煤矿通过改进采掘设备、培训矿工技能,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徐州已进入年产量过千万吨的煤都。

二、从煤炭资源型城市到资源枯竭型城市,也就100多年

徐州市作为资源型城市,从开始建设煤矿,到大规模开采利用,长期依靠资源发展。煤矿的大规模开采利用,除了带动徐州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因素,持续100多年的煤炭开采,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严重的伤痕,除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路面大量粉尘,还留下无数的采煤塌陷地。

三、实地探访当年的煤矿,留下的都是曾经的回忆

金秋时节,雪松随意行来到了位于徐州市北郊的庞庄煤矿张小楼矿,跟随杜师傅,参观了当年的庞庄煤矿张小楼煤矿。庞庄煤矿有东城、庞庄和张小楼三个矿井组成,为什么选择这个煤矿?主要是这里交通比较方便,离市区距离也比较近,能找到童年的回忆。

张小楼煤矿现有几百亩的大院,全部被围墙围住,现由东大门和北大门,东大门被临时堵住,我们只好绕道,由北大门进入。

进入大院,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显得异常荒凉,满目疮痍,除了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和绿化带,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个世纪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历史资料,这所煤矿建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直到2016年3月才封井,院内有被野草覆盖的石碑,也证明了这些。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煤矿的食堂,一排整齐的平房就在路边,上面整齐的写着几个大字“职工食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矿之前,徐州周边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张小楼煤矿周边的村庄,生活依旧艰难,记得当时农村生火做饭能用上煤都是一些很富裕的家庭,大部分还是用的秸秆和树枝。

自从这些煤矿建成以后,给附近的村民带来无数的机会,首先是土地补偿,煤矿占用的土地,每年都相应给一些补偿,通过这些补偿,每个村民每年可以分得几百元不等,这在当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对很多村民来说能进入煤矿工作,就有大白馒头可以吃,生活有保障,我们进入食堂内部,满地的树叶,还有当年的转岗培训,都在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在。

进入售饭窗口,这里的装修,直到现在看起来也并不落伍,瓷砖墙面,金碧辉煌,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墙上贴的菜谱依旧还在,各种馒头蔬菜价格低廉,分量充足,很难想象当年很多村民还是按计划粮吃饭,如果上半个月吃超了,下半个月就要紧紧腰带,只要在煤矿工作,吃饭都不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煤矿工作有着完善的福利待遇,在地上凌乱的垃圾中,我们看到了一份体检表,当年对职工的关怀,达到无微不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续前行,就是篮球场、电影院,还有单位宿舍,篮球场的篮球架依旧很新,想必现在还有一些人在休闲时来此打球,篮球场地还算干净整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杜师傅回忆,当年煤矿工人的生活就是,下井挖煤,上井洗澡,食堂吃饭点几样小菜,喝点小酒,然后就是打篮球、看电影,虽然下井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井上的生活丰富多彩。当年附近的村民可没有这样的好生活,但是村民们也享受了煤矿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除了每年分到客观的占地赔偿,还有一种对煤矿来说是廉价的资源,那就是煤泥,附近村民购买这些煤泥,费用低廉,记得我小时候,村里安排车辆,几个小伙伴跟随会计来到矿上采购煤泥,挖上整车的煤泥,运回村庄,然后分成很多小堆,各家各户领回家去,这就是冬天的取暖煤,如果煤炭不够,只能烧柴火了,这些都是煤矿精选下来的,属于下脚料,对我们普通村民来说也是宝贝。

从生活区绕过一个圈,进入采掘和加工运输线,这里真是满眼疮痍,生锈的铁管悬挂在空中,只是不知道当年这是输水管道还是输油管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头望上天空,这是一个巨大的天桥,据杜师傅介绍,当年天桥里可以走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面茅草下,生锈的钢轨、只剩空壳的指示灯,还有电闸,告诉人们,这里当年生产的煤炭就是通过这些铁轨运到外地,我们在矿周围还能经常看到这些废掉的铁轨。

在高大的天桥下,继续前行,在一圈铁围栏内,一块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据杜师傅介绍,这就是当年的井口,直到前两年才封井,井口内没有填死,只是上面封口而已,查看上面的资料,表示这口井直径是5米,井的深度400余米,石碑的后面还有两个换气口一样的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到东大门处,这里的围墙已经被堵,据杜先生介绍,这附近还有一个井口。

沿着原路退回北大门,这里留下的仅仅是生意盎然的大树,还有破旧的房舍,记录着当年曾经的辉煌。

四、由煤炭枯竭型城市逆变突袭,华丽转身为惠民项目

煤炭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地面的塌方,这些有采煤带来的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如何面对现实改善民生?

九里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过去的采煤塌陷地,经过治理,现在已经成为旅游风景区,周边的楼房早已拔地而起,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宜居地。

还有一些矿井、矿坑可以用来种植蘑菇,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五、深层次思考

虽然煤炭资源已经枯竭,如何利用这些废弃的矿区?

首先是职工分流,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解决职工再就业问题,比如转型升级。

还可以建成纪念园,记录那个给人们带来回忆的年代,还有那些为煤矿奉献青春年华的煤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