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看完《入殓师》后,这句出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飞鸟集》里的诗句,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里。
久石让的轻音乐贯穿于整个电影,大提琴低沉的音色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的故事。这样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就在悠长的大提琴声中开始了。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故事一开始就是小林君和他的上司俩人到“往生者”家里工作的场景,向观者展示了入殓师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小林君工作时娴熟而优雅的动作,让人很难想象他不久前才刚接触这一行,更难以把他和“大提琴演奏者”的身份划等号。
故事的时间线被倒回至几个月前,那时的小林君得到了一份在东京某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手的工作。为此,他不惜花重金、瞒着妻子买下了一把好琴。可谁知好景不长,乐队因经营不善而解散了,小林君好不容易才抓住的工作,就这样一瞬间成为了过去。在妻子的支持下,小林君决定卖掉琴,带着妻子回到自己的家乡。
尽管他心里还是无法割舍陪伴了自己很多年的大提琴,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还是选择了生存。没想到把大提琴的梦想搁置后,自己反而感觉很轻松。当演奏大提琴从单纯的喜欢、享受,变成一种谋生工具后,时间久了,一些最本真的情感难免会变质。昂贵的琴,更多的成了小林君生活的负担。卖掉琴后,反而有一种“解脱”的快感,反而可以没有心理负担的、单纯地去享受拉琴的过程了,就像小时候那样。
在东方文化里,生与死相对,所以有关于“死亡”的一切都算是禁忌话题。像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在人们的认知里往往是灰色的,职业歧视似乎已经变得理所当然。所以,小林君一开始是拒绝这份工作的,尤其是在第一次处理完尸体之后,更是有了心理阴影,想要辞职。对于妻子、朋友,当然只字不提自己找的新工作是入殓师这回事。可是,纸包不住火,就在小林君犹豫不定的时候,妻子发现了他的“秘密”。
妻子希望他辞掉入殓师的工作,觉得这份职业“肮脏”。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小林君对于入殓师这份工作,开始改变了之前的固有偏见,渐渐理解了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所以,他没有回应妻子的想法,坚持了自己。
由于人们对于这个职业的误解与偏见,小林君选择坚持自己的结果就是,被自己最亲近的妻子、朋友疏远。面对非议与无端地指责,他从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只是继续默默做着入殓师的工作。
也许是这份工作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小林君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与自己的过往达成了和解,想明白了之前十分不理解的事情——比如,童年时期父亲的出走。
影片中讲到到很多关于“和解”的事,小林君与入殓师这份工作的和解、他的妻子对于这份工作的和解,小林君与离家出走的父亲的和解,小林君的友人与开澡堂的母亲的和解等等。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东方文化里,对于“死亡”的禁锢,以平淡的叙事向观者严肃而深刻地探讨了死亡的话题,回答了应当如何看待死亡。毕竟,只有正视死亡,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它、尊重它。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
而入殓师这份工作,就是最后的“送别者”,为逝者整理好着装、画好适合的妆容,让他们能够以最美的姿态进入下一段生命的旅程。这样的职业,很伟大、应当受人尊敬,不是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