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双11”期间网络视听电子商务直播节目和广告节目管理的通知》。内容要求,网络视听电子商务直播节目和广告节目内容不仅要遵守广告管理法律法规,也要符合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相关规定。

人民日报等官媒也针对网红产品及网红带货出现的乱象发表评论。显然,在经历爆发式增长,“网红带货”正面临着乱象横生后的高压监管态势。

针对带货直播,网红们开始慌了?

双十一在即,网红们已开始为新一轮的带货做准备,来自监管层面的压力对平台将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从通知要求上看,监管部门并非打压“网红带货”这一形式,而是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惩治,更多是一种市场秩序维稳。这表明了政府对网红带货乱象开始监管,短期内对平台和主播来说有影响,但从长远看,监管趋严将利好平台发展。

网红带货乱象频出,监管力度逐步加大

拿“口红一哥”李佳琦为例子,作为淘宝顶级流量主播,今年天猫双十一预售首日10月21日,他5分钟卖出超万支口红;618的第一天,3分钟内卖出了5000单,销售额超600万。

近日李佳琦在直播中演示不粘锅煎鸡蛋时却”翻车“,鸡蛋完全糊在锅里,尽管如此,李佳琦仍坚称“它是不会粘的”。直播带货如此,不免让人心生疑问,主播到底是在推好物,还是在割韭菜?

QuestMobile在一份报告中解释,当流量从红利期过渡到稀缺资源时,任一占有用户注意力的应用,本质都是竞争关系,但是内容类应用永远都是一种桥梁。对于90后、00后来说,纯粹的电商显然不如娱乐化、社交化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部门的警钟来得及时,但具体到实际仍需要将责任进一步细化,最终落实到各个主体身上。必须看到,直播乱象的背后其实有着一条灰色的产业链。从粗制滥造迅速打造网红主播,到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再到饥饿营销扰乱市场,早已形成固定套路。在这些问题上,电商平台作为深度合作者,首先要担负起属地责任来。比如,在引进主播时提高门槛,进行必要的资质考核;加强直播内容监督,及时处理不良行为。监管部门除了明确规则,扭住电商平台这个“牛鼻子”,也要落实最后一道防线,核心一点就是畅通投诉渠道,以便消费者维权。在坚持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基础上,又该如何面对新情况,对忽悠人的主播进行处罚和震慑,这是下一步应该解决的问题。

爱之深,责之切。对于电商直播提出期望和要求,终归是为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就拿“双11”来说,起初只是个别平台的促销活动,经过精心的策划组织,逐渐演变为全民购物节,释放出的经济红利甚至引发世界的艳羡。当网络购物成为国人的生活日常,相关机制应当愈发成熟,不能因为直播等新变量的加入就“坏了金身”。一个更深层的背景是,消费者在不断成长,从最初网上购物图个便宜,到如今更加在意品质,这样的整体趋势下,靠耍花招、玩套路注定行不通也走不远。直播不会是最后一种网络销售模式,未来必然会出现更吸睛的宣传,更有趣的互动,更新鲜的玩法,但无论如何,诚信经营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播带货进入微妙转折点

从各大网红直播翻车可以发现,网络直播带货如今正进入了一个微妙的临界点:

用户的试错及脱敏

从用户角度来看,冲动种草的热情似乎已经开始降低,用户对于直播带货的说辞逐渐脱敏、对头部网红也极有可能出现审美疲劳。从众多视频网红的表现来看,几乎没有任何网红可以长时间维持头部流量而不产生观众的审美疲劳。

另外,直播商品退货的比例一直并不低,在新鲜感消散和多次试错消费之后,想让购物经验老道的用户再次剁手的难度只会不断增加,网红主播们的竞争压力及销售挑战也将不断增加。

直播难救商家

从商家角度来看,直播翻车的风险不低,如不能匹配到合适的主播,砸重金获得0销量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况且还有屡禁不止的数据注水现象,不久前曾刷屏的“僵尸舞台剧”事件就是三百多万播放0转化的最新例证,而被投账号“张雨晗YuHan”如今已经被限制接单功能。

同时,投放头部网红直播需要商家在价格上进行巨大让利,如果作为清库存尚且是一个有效渠道,若推广新品则需要商家全盘综合衡量投放效果,如何不影响利润、不影响品牌调性、不冲击经销商价格体系,也将是一个难题。

而直播带货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最看重的是带货效率,而且能够实时根据用户弹幕留言反馈调整话术,节奏快且临场感强,主播背后需要庞大的供应链及运营团队支撑。但重要的一点是,直播带货的主播是人格化的,需要建立自身的信任资产,因此如果想长久从事这一行业,主播不太可能会出现故意坑用户的做法。

直播带货甚至能通过用户需求倒逼制造供应链,这个在纺织产业已经非常典型,随着柔性供应链的深化,这类C2M的模式应该会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