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这里是行上行下,我是喵君姐姐~

保持社会联系是人类的基本和普遍需求,当人被纳入某个群体之中时,会有一种想要被他人接受的感觉,称之为社会接纳;而这种需求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满足,甚至还会因为多种因素产生社会排斥。大量研究证实社会排斥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及亲社会行为产生短暂或持久的负面影响。

而我们应该选用怎样的特定情景去研究社会排斥呢?

有研究者提出了采用网络掷球游戏(Cyberballgame)来探究社会排斥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会有什么影响。这起源于KIPLING D. WILLIAMS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故事:当他有一次在公园里遛狗时,另外有两个玩飞盘的同伴,将飞盘扔给了他,希望和他一起玩,他也很快地融入了进去。但后来因为某些未知原因,最初的两个人开始互相扔飞盘,而没有扔给他,因此他感到很悲伤、沮丧。
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排斥情景。于是,他想到了采用类似的方法在实验室里研究社会排斥。最开始是在实验室里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扔球游戏,但这种方式消耗时间长,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后面有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线上传球的游戏。
实验要求被试完成:虚拟传球任务(virtualball-tossing game)。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在线玩家(来自超过67个国家,超过1400名),真正的被试为“Player 2”,被试分为“接纳组(IncludeAll)”和“排斥组(OstracizeSubject2)

实验过程Cyberball操作流程

图1操作流程设置方法

接纳组:IncludeAll

排斥组:OstracizeSubject2

图 2人数和抛球次数设置

图 3选择组别(接纳组)

图 4 选择组别(排斥组)

设置图片:

图 5添加图片

图6玩家姓名及图片设置

另存为文件,然后放到cb-files当中。

正式实验

首先,在正式游戏开始之前,会给被试呈现一段指导语(图7)。指导语上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训练个体的精神可视化技能,以便于进行接下来的实验。

图 7 展示给实验参与者的欢迎页面和封面故事。

接下来,被试会在屏幕上看到三个动态的小人以及对应的头像,并与另外两名玩家进行五分钟的扔球游戏(图8)。在游戏结束之后,被试需要填写一份问卷(问卷量表、游戏程序、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可回复关键词“社会排斥范式”获取哦~)

图 8 参与者可以在电脑显示器上看到这些图标,在上面可以看到球从一个球员传到另一个球员。如果参与者(用底部的手形图标表示)收到了球,他或她需要点击另外两名玩家中的一名才能把球扔给那个人。游戏的成功使用不需要玩家的照片和姓名。

视频:具体操作流程
结果

尽管参与者在玩一个游戏时使用的球实际上并不存在,并且对于其他不认识的虚拟的人也不期望见面,但他们实际上关心的是自己被包括在内的程度。被传了一半的球或者三分之一的球的人感觉明显好于只被传了六分之一的球的人,而后者的感觉明显好于未被传球的人。

对于被排斥的人,其问卷结果展现出明显的低归属感、低自尊、低控制力以及低存在感。

提出问题:对于上述实验,研究者认为社会排斥对于个人影响效果并没有特别明显。在后面的实验中,他们试着尽量排除其他潜在的因素,以使社会排斥能导致个体产生更大的负性情绪。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使被试相信:他们是在和团体内的成员(政治信仰相似的人)、团体外的对手(政治信仰不同的人)或被鄙视的团体成员玩网络掷球游戏(Cyberballgame)。结果表明,即使与受鄙视的人一起玩,被排斥的被试同样会表现出低归属感、低自尊、低控制力以及低存在感,与此同时,还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

意义

这个实验目的在于:

(1)帮助遭遇社会排斥的人们调整心理,减小因社会排斥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2)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输出,即为什么会产生社会排斥。

(3)能够操纵社会接纳和社会排斥,尽量避免社会排斥现象的发生。

(4)网络掷球游戏能够作为研究偏见、歧视、移情、利他主义的一个独立测量方法。

总结

如今社会排斥的现象频繁发生,相信最近看过《少年的你》的同学们也一定深有感触。而研究者们也在不断地寻找方法,去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另外,除了正常人之外,另外一些小众群体受到的社会排斥可能会更大,比如说自闭症群体、听障人士等等。有研究表明,对于进入高等教育的听障人士,常常会遭遇社会排斥,这种排斥不仅来源于普通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同时还源于内部之间的排斥,从而导致他们亲社会倾向和行为减少。

因此,在研究的同时,也希望大家怀着美好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哦~

Cyberball游戏下载英文网址:www2.psych.purdue.edu/faculty/~kip


参考文献:

[1]Kipling D. Williams,Blair Jarvis. Cyberball: A program for use in research on interpersonal ostracism and acceptance[J]. ,2006,38(1).

[2]姚小雪. 社会排斥对听障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