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里的微信群里,我哥发了几张侄子期中考试的成绩单,一年级是一共三门,数学是A+,语文和英语都是B。实话讲,这个成绩不算好,但于我而言,意料之中吧。
作为一个非教育专业、但又因为自身经历对教育有自己看法的人来讲,我觉得教育是个父母与孩子双向沟通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箭头指向的目标行为,更不是上学后教师对于孩子的外部环境引导。父母应该做的是告诉、引导孩子在不同的经历里有什么样的正确做法,对孩子的教养、涵养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教育方法的应用和教育习惯的养成。
我哥自从儿子上学后,跟我聊天就比较频繁了,看到小孩子成绩不好,跟不上进度,很着急,却没有方法解决就在微信上远程问我,我很理解他,也耐心地帮他想有针对性的办法,因为我知道,我的父母除了给教育经费,对于教育本身一无所知。他们是50、60后,在我爸那里,对我哥,不好就打;在我哥这里,随着新时代的教育方式改变吧,对我侄子,换成不好就骂。所以,小侄子只要在我家哭,就会被我父母吓唬:“你再哭就打你!” 让他惧怕,忍住不哭,我很心疼他,但我父母固执地从不听我的劝,一时间我也无能为力,只能佯装玩笑得说我们全家人都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聊天里,不止一次的听他说想要放弃小孩子,我真的很想质问他,小侄子今年才刚刚上学,才一年级的孩子,怎么能想到放弃他,他应该有一开始不适应上学的情况,由于没有基础对课程进度的跟不上,自己情绪的失控,为什么作为孩子的父母却不能理解他,只想让他成绩好,不跟你们添乱!!
就我哥自身的教育经历来说,教育问题的出现一定有原因。他从小学五年级就被送到鲁能踢球,十八岁家里觉得好像不是中国足球未来的希望了,就让他去念了大学,拿了一个文凭。在父母从小的教育上肯定有缺失,造成他在思想上的一种观念扭曲,认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沟通和理解,只需要传统棍棒教育下的服从与所谓的听话,不懂得养育是一种互动。其实对孩子,爱错了方式,比不爱,更可怕。
我嫂子,英语的日常对话不会说,在我侄子去上第一节口语班的时候和我哥说:“反正回来之后家里也没人跟他用英语对话,还没有人送他,别去上了。”我所看到的是一位母亲对于孩子得到学习知识机会的放弃,是孩子没有说自己不喜欢学习的情况下,擅自做主的决定。就是一种自己明明意识到问题,第一个想法却是逃避问题,甚至任由问题进一步扩大。
这个分数为何要怨孩子不聪明、不努力,明明是家庭中的基础工作出现问题,试问我哥嫂在侄子上学前陪他看了几本书、学了几个汉字、几个英语字母,扪心自问,作为一双父母,有没有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上负过责任。
同时,我觉得教育也是一个家庭教育方式传承的体现。以前我在高中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我这个年纪,知识水平就这样了,不要跟我说什么。也就是这样,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把心里话跟他们讲过,我们好像也没有聊过天。与此同时,我妈对我在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要求又是另一个与她自己不相符的高度,我只能考好成绩,只能让所有老师在家长会上表扬我,让妈妈满意,让父母在外人眼里有面子,也让我变成可怜的讨好型人格。
可是,我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认可,却没有得到我妈妈的一句表扬和再接再厉的鼓励。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家庭的另类教育方式的问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注重物质给予,不注重精神教育,不找自己的错误,只把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作品,可悲矣。
我觉得一个家庭的教育水平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往上提的,两三代的积累才往上爬一层,没有什么一跃而上的轻松和简单,有的只能是你所看到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质变。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作为父母,需要的是教育、责任、爱的融合体,需要成为的是学业马拉松开始前的引路人,需要你的时间陪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