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从李白诗中款款走来的绝代佳人

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其字“太白”所以当时人尊称他为李太白。由于李白生活在唐朝极盛时期,再加上他本人的潇洒、浪漫性格,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

因其诗歌成就在有唐一代一直享誉盛名,所以后世人为了表达,对李白诗歌的崇敬将他称为“诗仙”。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曾在诗作《诗中八仙歌》中,对李白放荡不羁、潇洒俊逸的为人和诗作有过极高的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杜甫的经典之作,描绘出了李白好酒贪杯的习性,以及“玉树临风”的个人形象,同时也再次重申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经典画面。在李白的一生中“诗与酒,马和剑”,都可以很好的彰显他的个人形象。

而他的诗歌之所以会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也正是因为“诗与酒”的洒脱,以及“马和剑”的豪气。

李白所创作诗歌作品高达3000多首,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今存世的却仅有1000多首,这不得不说是我国诗歌创作以及文学领域上的一大损失。

李白的诗歌题材不仅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因其生于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多以潇洒浪漫、豪气大方为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李白受到唐玄宗赏识,在大唐皇宫之内供奉翰林时,所创作的《清平调》是诗歌中的第一首。这首诗不仅让李白备受唐玄宗的赏识,同时也为其诗歌成为当时以及后世经典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李白的境遇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关系

天宝元年李白的诗歌作品,受到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称赞,并积极推荐给了唐玄宗,这位皇帝看过李白的诗赋之后,对其也是大加赞赏和钦慕并因此而召李白进宫。

李白朝见大唐天子那天“唐玄宗降辇步迎”,并“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这也是李白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力士脱靴”的典故也出现在此时,这件事被唐李肇记录于《唐国史补》卷上之中:“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力士脱靴”不仅表现出了李白不畏权贵的品性,同时也深刻的表现出了李白任性、不受拘束的性格。唐代贯休为了表达对李白文人气质的崇拜。

在其《古意》诗中曾这样写道:“何当学羽翰,一去观遗迹。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玄宗致之七宝床,虎殿龙楼无不可。一朝力士脱靴后,玉上青蝇生一个”。

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之时,其人生走向以及诗歌创作都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的李白生活比较优渥,政治上也志得意满,再加上可以时不时地见到唐玄宗与杨贵妃,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浪漫洒脱为主。

《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浪漫情怀

李白诗歌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力特别丰富,再加上他本人渊博的学识,二者在李白的思想中经过有机融合,便源源不绝的变成一首又一首的经典诗作。尤其是李白在大唐皇宫生活的日子里,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更为浓厚。

《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奉诏而作。唐玄宗和杨妃在皇宫中观赏牡丹花,在此情此景的影响之下,唐玄宗便翰林命李白书写新乐章。李白奉诏作诗时可谓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诗人通过极富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的笔触,将花与人、人与花相互融合,将唐朝时的皇宫与蟾宫阆苑作比。

此时人们已经无法分得清,杨贵妃是花还是花就是杨贵妃。用动人的文字将花容月貌的杨贵妃,苗荟成人间的花朵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仙女。借此来表达对杨贵妃美貌与气质并存的赞美之情。

在李白的想象中天边的云彩就是杨贵妃的衣裳,娇嫩如水的鲜花就是杨贵妃倾国倾城的容颜。这首诗不仅体现出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这种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也为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虽然这是一首夸赞杨贵妃,衣裳、容貌以及气质之美的诗歌。

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正处于盛唐时期的大唐盛世之景。以及李白此时所受到的恩宠,这对李白诗歌风格的演变,具有非常积极地促进作用。

2.《清平调》中的以物喻人风格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牡丹花盛开之时大有争奇斗艳,芬芳异常的奇丽景色,同时在露水的映衬之下更显娇嫩,李白借此突发奇想并诗兴大发。芬芳吐艳的牡丹花瓣就正如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而浓色深染的牡丹花色,就像杨贵妃娇嫩的脸庞。

“春风拂槛露华浓”则是进一步渲染花容,并以此比喻杨贵妃倾国倾城的容貌。而“春风”和“雨露”,就像唐玄宗的恩泽一样长盛不衰。这也是在暗喻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群玉山”与“瑶台”,是天宫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若不是杨贵妃身处于大唐皇宫之中,诗人还以为她是天上宫阙中的仙女。这样的绝色佳人恐怕怕只有在仙境中才能见到。

这首诗虽然是李白极度赞誉杨贵妃的“奉承”之作,但从用笔、寓意以及想象力等方面来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诗歌创作中的翘楚。

李白用不露痕迹的写作手法,将杨贵妃比喻成天上下凡人间的仙子,从文学角度来看不但精妙至极,同时也开启了唐朝以物喻人的写作风格。

李白豪放与浪漫并存的诗歌风采

李白在供奉翰林的时候,曾经写过三首《清平调》诗词。《清平调·其二》也是对杨贵妃雍容华贵的极度赞誉。“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的主要风格也是以牡丹比喻杨贵妃的绝世容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其意为杨贵妃就像一枝带露的牡丹花,不仅看上去艳丽无比而且还馥郁芬芳。即使是楚王与神女巫山相会,也无法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相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诗中将唐玄宗与杨贵妃,比喻成楚王与神女之间的爱恋。实际上就是借用古代神话故事,来升华二人之间的爱情。正是因为有了杨贵妃的温柔体贴,唐玄宗再也不用为思慕神女而暗自神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一句诗其实也是以汉宫佳丽与杨贵妃做对比,虽然汉宫中有后宫佳丽三千,但没有一个可以与杨贵妃相媲美,即使是赵飞燕也需要靠精心化妆,以及漂亮的衣服才能位居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在《清平调·其三》中,除了有对杨贵妃容貌、气质的描写,同时还加入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之情。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是一首从仙境返回现实的上乘之作。

之前的《清平调》其一与其二,李白借用神仙典故,来描写杨贵妃的华美之态。但《清平调·其三》中,却运用了现实主义写法,将杨贵妃从天上的仙女转化为人,即使是这样杨贵妃也是人间的尤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中用“牡丹”代指杨贵妃,用“春风”代指唐玄宗。用“两相欢”三个字将牡丹与春风合为一体。不仅写出了二人缠绵悱恻的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执着。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也是李白诗作中的上品之作。

《清平调词三首》描写的“才子佳人”艺术成就

《清平调词三首》这李白在供奉翰林时写的三首组诗,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唯美的文字表现出了杨贵妃的美态。尤其是对杨贵妃容颜以及身份的描写,不仅细致入微又恰到好处。

关于李白创作《清平调词三首》的背景,李濬在《松窗杂录》记中曾记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篇。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

“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此时李白的人生状态可以用,志得意满和意气风发来形容,这与其后来的诗作风格大有不同。

结语

笔者认为李白既是洒脱的青莲居士,同时又是无拘无束的“谪仙人”。他所开启的唐代浪漫主义诗风,不仅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传世诗歌对后世诗人以及文学爱好者来说,也都是无比崇高的文学精神的体现。

李白的诗歌成就在有唐一代可谓无人可比,虽然他与杜甫被并称为“李杜”,其潇洒自如的豪放诗,以及具有浪漫色彩的浪漫主义诗歌,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都要更胜一筹。

这既与他生活的盛唐时期有关系,同时也与其爽朗大方、爱酒、喜交友的性格有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的诗歌风格不仅与时代和其性格有关系,同时也与其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关联。李白所作词赋不仅开创了唐朝文学艺术的先河,同时“李白词”在当时也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笔者认为无论是《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和《早发白帝城》,还是《清平调词三首》都可以体现出其诗歌创作的风格,以及无人可比的艺术价值。

在这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白的诗歌既是《唐诗三百首》中的扛鼎之作,同时也是后人对唐代生活有所了解的“活字典”。

【参考文献】

刘淑娟《唐人对李白诗歌风格的体认》

张瑞君《试析李白诗歌风格的演变过程》

康怀远《李白诗歌风格分期论略》

张维苗《诗仙的神化——论诗仙李白及其诗歌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