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天才?亦或是疯子
——读高铭《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疯了,那说明是你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入选亚马逊2016年纸书年度总排行榜;看完本书,我溢于言表的激动,因为文字的描述对于书中精神病人的感官和思想,简直极其乏力无比。一句话,天才和疯子,似乎就在一念之间……让我知道,意识是个多么强大的存在,它指引一切的语言以及行动。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好奇,作者为什么会想去接触精神病人,又为何写下这本好评如潮的巨著?据查阅,作者高铭,1974年生于北京,初二辍学,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总是有无尽渴望。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学科。关于为何要探寻精神病人,起因是他和一位精神病医学家聊天中谈到一位精神病患者经历和情况,出于好奇心开始从2005-2009历时四年先后采访了50个精神病患者案例,归纳总结,2010出版此书,大获好评……
整本书看下来,我的感觉就好像经历了一场特别累的查房,主任在不停地讲,一个病人接一个病人,一个病例接着一个病例,当看到100多页的时候,我翻看了后面,心里的感觉是,希望有更多的病例,无疑,作者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亦或是在看一部恐怖片,越看越恐怖,越看精神病人的世界和他们的思想,越令你觉得惊悚和不可思议,难以理解。
他们有的是妄想症患者,有的是极度恐惧者,有的是视为博士的物理天才少年,有的是心理障碍患者多重人格,有的是邪教追崇者……也就是说,在精神病人看来,蚂蚁是一种细胞,石头也可能是生命,只是被动的存在罢了,苹果有无数种神奇的味道。如果颅骨钻孔,它会产生异能,能让你看到鬼魂亡灵可以预知未来能看见鬼。他们有的是生化奴隶,他们每天要洗n次手,洗n次澡,也在你看来可能是严重的洁癖,强迫症,但这远远比你想象的严重多了,也有的精神病患者认为我们存活的世界只是一个奴隶的世界,所有的人都是细菌产生的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多读一句,纸张在手指来回之间多翻动一页,我越发觉得作者高铭和余华《活着》写得有得一拼,余华用尖锐的笔触感悟世间生与死的冷暖,接触了人性的丑恶种种,仿佛在说“好啊。我告诉你:这个世界就是肮脏的,所有人都一样。道貌岸然的表象下都是下流卑鄙的嘴脸。我早看透了,没有人的本质是纯洁的,都一样。你不认同也没关系,但我说的就是事实。”而高铭是走进到了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感觉到了他们种种幻听,幻视,妄想,癔症等等背后的无比奇异的甚至可怕的空想世界,给我们生动展现了精神病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令我们大惊失色,叹为观止。他也不止一次在书中提到他采访多次以后,对精神病人的恐惧,甚至感觉自己已经成了一个精神病人 。其中,在一章《颅骨穿孔》写到,此刻,他就一个念头,希望精神病人千万不要死在我的办公室。可想而知这其中采访的艰辛和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我想精神病人的世界远远不止一个了,它远远不像一位80岁老人患阿兹海默症,也就是遗忘症那么简单。精神病人面临的可能是虚脱,失眠,幻听,幻视妄想,抑郁症,等等各种你无法想象的问题,有的甚至无法面对走向了自杀的绝路,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还有另一个地方叫做天堂,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你死亡不代表你死亡,你只是在以另一种形式存活。
举个例子,你认为的鲜艳,在我看来并不见得是鲜艳;你看到的红,我也许会觉得偏黄;你尝到的甜,在我尝过后会觉得发酸;你认为的很远,我很可能觉得不是特远;你认为那很艺术,我却觉得很通俗。这样说能明白吗?”最后她又开了句著名的玩笑:“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孤独的守望者》章节里,那个主人公说到,我宁愿自己是那些干枯的尸体,我宁愿在什么灾难中死去,我不愿意一个人那么孤独地等着…文字的力量是神奇的,读到这里我十分同情可怜,我感觉到了他们世界的无助和渺小……但同时又觉得自己脆弱无力,也只能在这里用一些文字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罢了……
尾章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作者写到“我希望我的探寻永不停息”……慢慢体会这句话吧……那是沉淀之后历经众多精神病人思想洗礼之后一句值得深思熟虑的话……
最后,我希望不管我们以后接触到了什么样人,看到什么样的事,读到什么样的书,听到了什么样的思维,受到了许多例如精神病人的许多思想般的洗礼,我们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辨别……同时劝戒你一定要有一颗顽强的心灵,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则你千万别去读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