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贡妃而建,高80米,9层8面,周长百米。这项工程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248.5万两银子。据传,塔建成后,9层内外共设篝灯146盏,每盏芯粗1寸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把大报恩寺塔选择在此,是否是这种考虑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朱棣“靖难起兵”前曾向马皇后发誓,如果当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报答。在兵渡长江时,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宝塔,朱棣一惊,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清代康熙、乾隆来江南时均曾登临此塔,康熙帝作诗云:“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乾隆帝还逐层题写匾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在南京的土地上屹立了近400年后,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如今,明代永乐帝与宣德帝先后御制的大报恩寺碑尚存遗物。据史书记载,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琉璃构件和白瓷砖,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去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以备有缺损时,上报工部,照号配件修补。1958年在附近出土了大批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琉璃构件,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欧洲享有的盛誉,首先要归功于荷兰人约翰·尼霍夫(1618-1672)。

165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一个使团到中国访问,约翰·尼霍夫便在其中,约翰·尼霍夫有关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塔的描述虽然平实,但评价很高。

安徒生对于中国古塔的了解,来人约翰·纽霍夫所写的游记中。于是安徒生曾经写过一篇童话故事名叫《天国花园》其中讲到了琉璃塔:“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里的我,是拟人化的东风,而瓷塔,却是一座真实存在的中国宝塔。这座宝塔就是存在于中国的大报恩寺琉璃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尼霍夫游记中,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已被称作是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提并论的伟大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和无与伦比的美丽,通过文字和版画,被大肆渲染和热情推崇。尼霍夫游记的出版和大量发行,使得大报恩寺塔成为最为欧洲人熟知的中国建筑。游记在1665年以法文出版后,激发了欧洲第一个中式建筑的灵感,这就是由路易十四授命,于1670年在凡尔赛建成的特列安农瓷宫。

尼霍夫游记和插图,被其他有关中国或亚洲的各类书籍不断引用或广泛改编。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插图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报恩琉璃宝塔寺的修建非常不易,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宣德三年竣工,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底层建有回廊。塔室为方形,塔檐、斗拱、平坐、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由于各层传递,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州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