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衣样式

在探讨汉代人的服装前,先了解下先秦时期人穿什么。

先秦时期没有棉花,制作衣物主要用麻布。夏裝用细麻布制作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充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jiǎn),充填旧絮的叫袍。充填碎麻的叫做缊袍。

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裝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那么外衣是什么?外衣也统称为袍。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袪。

战国及秦、西汉时期不论贵贱、男女、文武俱穿“深衣”。

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此时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

深衣始创于春秋战国之际,所谓“深衣”就是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礼记?深衣》记载:"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

汉代时也已成为女性的礼服。除此外女子也穿分体的襦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襦裙

深衣逐渐发展,形成两大变种---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

西汉前中期仍以战国时期流行的曲裾深衣为主,到了东汉就以直裾深衣为主。为什么发生改变,正是本文要说的主题---全是因为裤子。

先谈“深衣”。通俗地说,深衣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

在具体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所谓曲裾和直裾,简单说就是看深衣的下摆。曲裾是将左衣襟延长,盖住右边后再到背后绕一圈,兜回来再系上。这样衣服就如同裹在身上。从外面看,下摆围着身体一圈圈旋转。

直裾就简单了,左衣襟掩住右面衣襟,在右侧腋下系住,下摆是方直的。

通俗地说,就是曲裾的下摆为弧形,直裾的下摆为垂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裾深衣

而上衣领子则多为交领斜襟。

古时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北方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

汉服中的交领都是交领右衽,衽,指衣襟。即将左面的衣襟掩盖住右面的衣襟。而少数民族则是左衽,即右面的衣襟压左面衣襟。

只是习惯不同而已,但古人把“左衽”视为落后,古时中原文化中死者衣服才“左衽”。其实明代初期汉族女性所着的服装也是前襟向左掩。

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比较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果是穿了几件衣服,每层领子都要露在外面,最多的可达三层,时称“三重衣”。

直裾,即襜褕,直裾与直裾深衣不是同一概念。

直裾样式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最初属于便服,不能做为礼服在祭礼、朝见等重要正式场合穿用。《史记·武安侯传》就记载:“衣襜褕入宫,不敬。”

直裾深衣当时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的一大原因就是当时人的裤子问题或者说内裤问题。

古代的裤子雏形应该有两大类,一类叫做“袴”或“绔”,另一类叫“裈”。

袴也叫做“胫衣”。胫就是腿的意思,所谓胫衣类似于今天的吊带长筒袜,它只有两只单独的裤管,没有裤腰,上端用带子系在腰上,所以叫做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胫衣

“袴”在《释名》中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只有裤管的裤子当然是没有裆的,或者说是开裆的。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胫衣存在。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

《礼记》曰:"衣不帛襦袴"。因为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制作内衣。而到了六朝时,世家子弟用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袴的主要作用是保暖,所以袴一般会比较厚实,甚至会夹絮甚至使用毛皮缝制。材料较厚时,裆部的处理就变得麻烦,影响穿着舒适性或有碍人体的运动,所以干脆不做裤裆。

当然光穿这种“长筒袜”很尴尬。不过不要紧,当时还有“下裳”可穿。所谓“下裳”其实就是前后两块布,遮住中间,男女都可穿。

汉代胫衣有了变化,两只裤管连接了起来,有了裤腰,但还是属于开裆裤,叫“穷裤”。《汉书·上官皇后传》中记载:“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

穷裤一直到唐朝还有人穿。

裈即连裆的短裤,可以理解为古代人的大裤衩,即袴内要系一兜裆布。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拐带卓文君回到成都为了气卓王孙两口子卖酒,穿着犊鼻裈和仆人们一起在闹市洗刷酒器。

还有一种略宽大一些,酷似当代的沙滩裤,有两条明显的裤管,裤长齐膝。

裈通常见于农夫、仆役或军人穿用。山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就有农夫就穿着这种短裤耕作的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沂南画像砖

“犊鼻裈”起源很早,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据说可上溯至新石器晚期。

晋代的名士们似乎对类似现代内裤的““犊鼻裈””很感兴趣。阮籍就用这裈来表达自己的不羁。如他在《大人先生传》中将那些循规蹈矩的人比作“群虱处裈中”,也就是把那些人比喻成裤裆里的虱子。

他的侄子阮咸看不惯别人晒华丽的衣服,就将自己的大犊鼻裈拿出来用竿高挂于中庭晒。

想想都很有意思。

刘伶更为狂放,甚至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意思把人都放在裤裆里。

正是西汉中晚期内衣的不断改良,深衣也有了重大变化,从曲裾走向直裾。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裤子已大行其道,成为时尚。彼时的裤子形制比较宽松,两只裤管做得十分肥大,俗称“大口裤”。和大口裤相配用的上衣则较为合体,名为“褶”。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叫做“袴褶”。男女通穿。

由于裤管过于肥大,行动不便,人们就用丝带将裤管的膝盖处系缚,这种缚带的裤子叫做“缚袴”。

魏晋之后,袴、裈合用,合裆之裈既可称“裈”,也可称“袴”。和上衣一样,为了御寒,裈可以做成夹的,或絮进棉、麻,称为“复裈”。

到唐代妇女虽然喜欢穿裙,但裤子并没有被废弃。军将、仪卫多穿缚裤。普通人的裤子与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裤相反,通常做得比较紧窄,裤脚部分也明显收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重深衣的汉代陶俑

宋代时又将胫衣重新纳入流行之列,改良成为类似现在袜子形式的“膝裤”(袜,足衣,今之膝裤。宋时男子之袜,亦称膝裤,今妇人称之,男子无称膝裤者)。

两宋时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裤。

我们可以理解为和现代相似的一种长筒袜。

这种袜子甚至能放匕首。

《朱子语录》记载:南宋权相秦桧死后,宋高宗对臣下说:“朕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可见,连皇帝平常也穿膝裤。

裤子的改良,对古人的坐姿也发生了影响。

在汉代,标准的坐姿是跪坐。即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现在日本人还流行这种坐姿。这种坐姿有效的解决了裤裆走光的问题。

汉代时臀部坐着,双膝在身前屈起,足底着地的现代坐姿称为“箕踞”。被认为极不礼貌。因为你懂得。

连裆裤在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使用使魏晋开始已经开始放弃跪坐。有了连裆裤,坐椅子不怕走光。至宋朝,基本习惯于坐在椅子上了。

最后我们再回到深衣,应该说深衣是汉服形制的重要标准,对后世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远到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近到现在的连衣裙,也可以看做是古代深衣的发展。

深衣面料多为白布或麻布,其束腰的腰带原先用称作大带或绅带的丝带。战国时期,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以皮带配钩制成带钩,由于其结扎便利,所以逐渐取代了丝带。《史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说明当时带钩的形式多样,已普遍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王堆汉墓画

汉代对朝服的颜色还有具体规定,如春季为青色、夏季为红色、季夏为黄色、秋季为白色、冬季为黑色。而平民百姓只能用复色,如茶褐色、黄棕色、棕色、灰色、银灰色等(古代布料染色也遵循阴阳五行,以黑、白、赤、青、黄为正色,汉代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汉朝尚火德,以黑色和红色为贵。所以正式的礼服常用黑、红为主色调,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

深衣的花边也很讲究。如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纹布料为衣缘。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为衣缘,即青衿。如果是孤儿(三十不称孤),以素色为衣缘。

深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一直使用,但其形式与汉代早期有差别。总体特征为“上俭下丰”式,服装的的衣身比较简单,右衽,领袖俱施边缘,袖子宽敞肥大,服装特点集中在表现在下摆部位。通常将下摆裁剪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并且从围裳中伸出飘带。由于飘带拖得很长,走起路来牵动着下摆的尖角如燕子飞舞。

到南北朝时,又去掉了长可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二为一。

深衣和深衣制式的袍服一直到唐代,还与其他制式的服装共为朝服和礼服,可见深衣在汉族服装中的地位。

而且后世的大儒们对复兴深衣的热情不亚于现在不少人复兴汉服的兴趣,他们根据古籍,身体力行的设计了大量深衣款式服饰。如司马光所制的“温公深衣”,朱熹复原的“朱子深衣”等。

做后略说下“汉服”,我认为狭义的汉服在东汉明帝的永平二年才有正式完备的规定。因为在此之前,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或者说稍作改良。

我们现在要恢复的应该是我们古代服装中重要的形式---深衣。

《春秋左传》中有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这个“华”,我认为非深衣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