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油肉,我在山西上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道菜,也是我回到河南老家近10年来念念不忘的一道菜。这道菜看似平常,在山西太原等地的饭店餐馆里随处可见,但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北魏末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要术》中,详细记录了过油肉的初始作法:猪肉切五六寸,置于存有酒、脂油和盐的釜中,缓火慢煮后,再入油瓮腌渍,食时捞出,水煮再熟,拌以新韭菜或炙烤吃。这种肉食就是当时鲜卑族饮食与汉文化在山西融合而成的经典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唐代,肉过油而食成为一种潮流。《中国风俗史》载:“唐人食品……薄治群物,入沸油烹,谓之过门香”。到了明代,更是成了御膳第一美味。《晋食纵横丛书·名食掌故》记载“过油肉…在明代曾被明太祖列为皇宫珍馐第一味,每临庆典盛会,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令先上过油肉,而奉为至上珍宝头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洪武九年,建晋王府,设典膳坊。过油肉这一“霸府”名菜制法,经过历代御厨改良,重回太原。明末清初,典膳坊厨师相继散落于山西各地酒肆饭铺,过油肉作为名品在市井间制作销售进入历史高峰,成为官府宴会与民间酒席的必备菜式,也成为山西代表菜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0年,慈禧西巡至太原,过油肉之宫廷与民间制法再次融合。《黄河文化丛书·民食卷》中记载:“山西菜的佼佼者要数过油内了。它是用猪身上最嫩的里脊肉,斜刀切成铜钱大的薄片,用蛋黄面粉抓糊。葱切马蹄,蒜切片,姜切米。锅内的油烧至四五成热时将肉放入,色呈淡黄时捞出。锅内留油少许下葱姜蒜炝锅,再加入辅料和肉片,先放上醋以增香保嫩,再加入酱油、黄酒翻炒,倒入事先兑好的清汤、淀粉、花椒水翻炒几下,淋明油少许,出勺装盘。此菜色泽金黄,味香肉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