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1: 马云的运气

这一夜,马云笑了!

93秒,2019年天猫双11总成交超100亿元!双11的速度越来越快。天猫双11破100亿的速度:

2018年用了2分05秒,

2017年用了3分01秒,

2016年用了6分58秒。

数据和速度代表着趋势,2009年第一年双11成交额5000万元,今年是第11个年头,成交额2684亿元,10年间增长了5000倍。

如果时间的河流往上追溯,1999年,马云与17位创始人在湖畔花园成立了阿里巴巴,那时的阿里巴巴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司,主要开发运营阿里巴巴商务网站。

阿里巴巴第一则招聘广告发布于1999年9月4日的《钱江晚报》,年薪标准3——10万,湖畔花园是居住小区,常常被应聘的人以为是骗子公司。其实,阿里巴巴是马云第三次创业,在北京的出租车上,马云曾说:失败了也无所谓,我至少把一个概念告诉了别人,我不成功,会有人成功的。也曾对着长城大喊:为什么?为什么?

那时马云对阿里巴巴有三个愿景:成为服务中国中小企业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成为市值50亿美元的企业、做一家生存102年的企业。对于第一个愿景,大家甚为认同,后面两个愿景,当时也就听听过就算了。不过,后来偏偏都实现了。

有人说,马云的运气好。阿里巴巴创业的50万资金是合股集资的,马云是大股东,有了海博翻译社、中国黄页的创业经验,马云表现得非常谨慎,当时就说,“你们拿出来所有的钱都必须是闲钱。第一,不能向亲戚朋友去借;第二,如果这是你吃饭的钱,那么也不要投进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做的事业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事业,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

1999年,是电子商务元年,网民人数达到890万,虽然前景不是那么明朗,但先知先觉的从业者总觉得这是个“方向”,1998年,亚马逊营收高达6.1亿美元,有人据此判断,电子商务将是未来贸易方式的大方向。

时代就像一列顺风车,你能否赶上?马云正好做到了。2003年马云创立淘宝网,这距离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已有8年时光,1995年,马云作为考察团翻译,在美国随团途中,见着了互联网,第一次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意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可赔不起。

有兴奋也有紧张,可以说是“忐忑”,可创立淘宝网的8年之后,马云让实体店有些不安。实体店与商业地产何去何从?

NO2: 商业逻辑的改变

生动的细节总是有着独特的意义。

2012年度“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现场颁奖对话中,王健林和马云有一个对赌: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50%,我给他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

淘宝系电商(淘宝+天猫)2003年的成交额是3400万元,2012年的成交额是10007亿元,增长了近3万倍。淘宝系电商成交额从千万层级增长到万亿层级,合理的解释是:除了马云阿里系团队的机缘巧合外,那就是时代的基础设施在变,“互联网象水电空气,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也就是基础设施”,有一个数字与之相对应:2012年年底,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5.64亿人。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商业逻辑的改变也在其中。电商的出现源于信息流的作用,电商的基础优势在于信息流的高效优势和压缩渠道形成的价格优势,电商的商业模式就是利用新技术,优化、缩短不再高效的环节,有人把电商也称之为“短路经济”。

电商的成长史也可看作线下商业的进化论。

此消彼长,电商的迅猛发展让实体商业惊呼“压力山大”,“试衣间”“关店潮”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词。从不平抗拒到被动接受再到主动跟进,实体商业在寻找着新的发展路径,时代的变化你是无法抗拒的,除非你能追逐自己的影子。

线上线下融合,实体店拥抱电商成为趋势。“凡是有女人走过的地方,就有百丽”,女鞋鞋王百丽拥有约2万家直营门店,从2012年开始,电商的崛起,改变了购物者原有的消费习惯,百丽的渠道优势被弱化,对于市场的变化,百丽缺乏敏感的应对措施,2015年开始,百丽进入关店潮,2015财年,大陆鞋类自营零售网点减少366家,相当于每天关店1家;2016财年,大陆鞋类自营零售网点减少700家,相当于每天关店2家。

2017年百丽开启线上线下融合,给予用户从产品到订单配送更连贯优质的服务,当年双11,百丽电商全天天猫销售突破4.5亿元,随后,百丽大胆拥抱数字经济。刚刚落幕的双十一,百丽请了当红直播女王薇娅,9小时破八亿,比前一年少用了10个小时。

跟不上时代,时代只会给你一个越来越模糊的背影,而你却困在原地,因为趋势的动力不可逆转。

马云50亿美元的市值目标早已实现,2024年阿里巴巴的目标是实现10万亿的年度消费额,10万亿相当于目前韩国一年的GDP总值,排名世界第十一位。

时者,势也!得时则有势,有势则事成!

NO3: 商业地产怎么办?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商业地产的发展与电商几乎是同一时间成长的。

万达开发商业地产也起始于1999年,首创了订单地产模式,2001年,第一个商业项目长春万达建成,商业地产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7.92%上升到了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了8.1亿,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了657个。

一方面,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着商业地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电商也消解着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商业地产怎么办?增加体验性业态,希望以此聚集人气,就像万达王健林所说:比如洗澡、捏脚、掏耳朵这些业务,是电商取代不了的。除了功能性需求之外,享乐需求、社交需求、专业需求这些是实体商业的生存空间。

体验为王,商业地产调整业态组合,加大儿童、餐饮、娱乐业态的比重,可以说,这是一种优化改良逻辑,通过加减法思路试图重组商业地产的生态逻辑,而事实是,不得不这样做的商业地产依然陷入困局。

因为,电商改变的不仅是购物习惯,还有随之改变的生活方式,“休闲购物逛街”曾经是周末生活的主旋律,当购物的目的性意图被电商取代之后,休闲逛街也随之取消了,有数据表明,逛商场的人均年度时间只有70分钟,有人说,现在几乎就没有去过商场,而电商数据从反向证明了这一点,近日马云在多哥和创业者们交流时谈到淘宝的用户量问题,他笑称:很多人逛淘宝并不是为了买东西。马云自己也没有想到,每天晚上大约有1700万人逛淘宝,但是他们什么也不买,纯粹是闲逛。

璀璨时尚,流光溢彩。

商业地产是一座城市的符号,是市民百姓最深刻的生活场景,是衡量一座城市繁荣与否的标准。而如今,过往的辉煌正在退场,呼啸而过的现代化进程蕴酿着一场巨大的变迁。

面对越来越快的双11,转型创新似乎已是老生常谈,重塑商业地产成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NO4: 人是消费的主体

商业地产是一个展示平台,在人货场三要素中,人是主体,从关注物向关注人转变,是重构商业地产的逻辑原点。

丰富过剩的商品时代,多元化的购物渠道,把购物作为唯一性的目的已属于过去式的思维范畴。因为:不购物就不去购物中心或商场就是现在消费者的选择。

关注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打造吸引力+的目的地来拉动人气客流,让消费者有更多参与的可能性,是未来商业地产的探索之路。未来商业地产的表现将丰富多彩,甚至超出常规想象。有专家给出了四个方向:目的性中心、价值中心、创新空间、商住空间,无论哪一种方向,都是呈现时代变量,消费需求的变化映像着时代的变化,拘泥于过去的经验,无异于刻舟求剑,把过去与未来相结合,才是现实的路径。

时代的变化在于,原来的隐性需求逐渐上升为显性需求,而唯一性需求降位为主要需求或次要需求。追溯商业的本源可以发现,唐朝的草市赶集,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有着社交娱乐功能,如果是逢着节庆还有庙会,具有精神属性的感召功能与号召力,集市与庙会,本来就是一个约定,后来逐渐固定和长期化,演变成今天的商业地产。

目的地中心就是更为有趣和好玩,相当于文旅商业综合体,周末节假日也能成为休闲度假的景点,业态丰富设施齐全,给消费者创造新体验的消费空间。价值中心就是社群化、主题化的活动空间与商业场景,人们基于同样的兴趣爱好或价值理念而参与,如手工艺品、文创空间,创新中心就是新奇特,强调科技元素的运用,阿里巴巴自建的购物中心——亲橙里,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创新中心,商住空间指的是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融合了多种用途的居住场景,以年龄段强调细分化的消费购物需求。电商的快速发展让商业地产回归到原初的起点,人才是商业空间的主体,在商品短缺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就足以吸引消费者,而现在,短缺早已成为过往,只有关注人的多样化需求,才具有吸引力,也才可能让他(她)成为顾客或消费者。

1852年,法国巴黎诞生了第一家百货商店,经营面积只有100平米,100多年来,是在这基础上做加法,面对电商时代,商业地产到了考虑做加减乘除的时候,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适应变化。

NO5: 结语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独自指着大海的方向。

这是崔健《花房姑娘》里的一句歌词,崔健的演绎风格有着一些沉闷,但后来有许多歌手演绎,包括女歌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才发现这首歌也可以表现得柔情似水,变化多端。

商业地产也应该如此!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