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中心”称,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诞生。该人造培养肉重达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带领团队完成。

这是国内首例由动物干细胞扩增培养而成的人造肉,是该领域内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此前上市的人造肉多为植物蛋白制成的植物肉。

随着最近猪肉的价格节节攀升,人造肉产业重新成为市场焦点。

人造肉主要包括植物肉、培育肉和混合肉三类。

植物肉是指从豆类、小麦等植物中提取蛋白、模拟肉的口感、加工成和肉类纤维口感相近的“素肉”;

细胞肉(培育肉)是指从动物身上提取干细胞,在容器中加入氧气等和其他营养物质进行培育;混合肉是指提取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通过技术使其发生水合反应,形成混合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arketsandMarkets调查显示,2018年全球肉类替代食品规模约为46亿美元,到2023年有望达到64亿美元。

另外,资本市场开始关注人造肉产业。

农业投资机构Agfunder显示,2018年创新食品领域融资额达5.16亿美元,交易数量同比增长140%。其中,Impossible Foods已完成超过6.875亿美元的多轮融资。

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数据显示,系统监测期间“人造肉” 的媒体舆论情感中正面情感评价和中性情感评价占比较高,总体媒体情感呈正面和中性。 “人造肉”全网媒体资讯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及川黔两地,其中北京市和广东省、香港舆论热度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这一创新食品缺乏了解。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有36%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对人造肉并不了解,近乎四成受访者表示对人造肉比较了解或一般了解,选择非常了解与不了解两个极端答案人数差异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访中国消费者中,51.3%表示不愿意尝试人造肉,低于三成受访者表示出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意愿。在不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消费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占比达49.5%。而技术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两个降低消费者尝试意愿的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人造肉要真正走进中国市场,克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另外,人造肉价格难以下调,原料价格高。

2013年,Mosa Meat创办人Mark Post教授造出的第一块培育肉饼的成本是每磅33万美元;2017年,Memphis Meat生产出的人造鸡肉产品的成本为每磅9000美元;2018年,以色列研究团队宣称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人造牛排,成本在每磅10000美元左右。虽然此次的中国第一块人造培育肉的诞生并没有披露其中的成本,但也能够想象到是不菲的。

尽管技术不断成熟,有效降低了人造肉的成本,但作为企业成本支出的两大部分——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仍然难以实现大幅度削减。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尽管目前的技术水平足以研发人造肉,但技术成本、产量等尚未满足人造肉大规模量产和市场化的要求,产品价格下降空间不大。

在短期内的人造肉产业发展中,降低成本、实现量产会是人造肉产业投入市场化运作首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