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潘卫国课题组在相变储热技术研究领域获得了重要进展,潘卫国和闫霆博士作为通讯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储能材料》、《可再生能源》和国内核心期刊《化工学报》。这项研究成果将为解决热能供需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紧张,储能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储能技术可以实现能源供给与需求在时间、空间以及强度上的匹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球90%的能源预算围绕热的转换、输运和储存,因此在热能储存技术在热量调配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相变材料的潜热储存具有储热密度高、放热过程温度近似恒定、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然而,相变材料的热导率较低严重限制其充/放热功率及热响应速度,进而制约实际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展高性能相变材料是大规模应用相变储热技术的核心,其中提高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以期获得较高的充放热速率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个研究方向是当前高相变材料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人员分别针对水合盐相变材料热导率较低和循环稳定性较差以及有机相变材料的低热导率、易泄露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表面改性与吸附定形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水合盐相变材料热导率较低和循环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研究团队巧妙利用"熔融共混—凝固定形"制备了高导热膨胀石墨、棕榈酸定形复合相变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热导率和储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拥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充放热性能。

让我们为潘卫国教授团队点赞,希望他们能在该研究领域做出更大突破,让这项先进技术早日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