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乾嘉朴学中皖学派创始人。

二.清代朴学: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代表人物为江苏吴县人惠栋,其弟子多为苏南人,故称吴派。这派笃信、株守汉学,不论是非,泥古、迷古过甚。

而皖派代表人物为东原,弟子多为安徽人,故称皖派。东原小惠栋二十六岁,这一学派较吴派为晚出。皖派擅长三礼,尤精小学、天算。

吴派以博古为尚,皖派则更具求实精神。

三.戴震的思想:

1. 对理学以理杀人的抨击

(1)欲是人之天性,不该被人为的阻塞。“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是非美恶之知, 皆根于性而原于天。”(绪言卷上)

(2)理存于欲,戴震将天理与人欲统一起来,是对宋明理学理欲关系的一种破解。“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疏证)

(3)欲之失为私不为蔽。(蔽:遮蔽。)“人之患,有私有蔽。私出于情欲,蔽出于心知。无私,仁也;不蔽,智出。非绝情欲以为仁,去心知以为智也。故圣贤之道,无私而非无欲。老庄释氏,无欲而非无私。彼以无欲成其自私者也。此以无私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者也。”(疏证)

(4)自然与必然。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由血气之自然而审察之以知其必然,是之谓礼义。自然之与必然,非二事也。”(疏证)

(5)抨击以理杀人。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批评泛道德主义的“理”。

2. 总体宇宙观

(1)道、道器,气化流行

道与行本义上有相近之处,“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以先后关系来讲形上、行下之辩,“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

(2)理(分理)

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

凡物之质,皆有文理。

3. 认识论思想

(1)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

对于精神魂魄进一步阐发

(2)重行不先重知,非圣学也

知行兼重

谭嗣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仁

1.“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谭嗣同:《仁学·界说》

“以太”只是体现“仁”的“通”的性质的工具,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2.要打破“不通” 的局面。

要实现“仁”,就必须打破上下不通、中外不通、男女不通和人我不通的局面,使天下能四通八达、平等如一。

一是“上下通”,就是要打破上与下的界限,比如君民的分别,贵贱的差别;

二是“中外通”,就是要打破中国和外国的界限,同西方通教、通学、通政、通商;

三是“男女内外通”,就是打破男女、宗族的界限;

四是“人我通”,就是打破自己与别人界限,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

3.“心力”

(1)“心力”无量,“虽天地不能比拟,虽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无不如意。”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

(2)“佛之所谓藏,孔子所谓心。”所说的“心”或“心力”,也就是佛教法相宗所谓的“藏识”,谭嗣同所谓的心力的实体也就是“仁”,他将原来佛教的平等说与西方的平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将心之力夸大以论证平等、无畏、自由的要求。 《仁学·四十三》

二.对其思想的评价

1.谭嗣同从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说出发,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的“爱人”、墨子的“兼爱”、佛教的“慈悲”思想,结合西方的平等自由观念和耶稣的“爱人如己”的精神,通过哲学的思辨,将“仁”视作世界万物的本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它通过具有无限可能和力量的“心力”来实现现实世界的变革。其学说内部虽难免有矛盾之处,但其思想所体现的“冲决网罗”的战斗精神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其人生所展现出的竭其心力复乎仁的生命意志,却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和永恒性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