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中,自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没有争议的大一统王朝共有九个,分别是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在这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中,有两个是由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分别是元朝和清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个王朝虽然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其结局却大相径庭。

元朝自朱元璋北伐后失去中原控制权,但其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退守蒙古本部,其后,北元政权又延续了266年,直到明朝末年后金崛起才被消灭。

反观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之后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末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并没有退回关外重建政权,清朝就此灭亡。

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何两者的差距如此之大呢?为什么清廷最终选择了妥协,留在了北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清廷的妥协,主要是因为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元末不同。清末的关外,汉人已经占据了很大比例,而且即便是关外的满族后裔,支持清廷的也很少了。另外,清末时期的关外已经成了日俄盘踞的领土,清廷控制力不足。再者,相比于元朝末年的元廷,清朝末年的清廷已经丧失了军队的控制权,实力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出关的底气。

清末和元末时代背景不同,关外已经遍地是汉人,而且满族之中,也有很多人开始反对清廷

清朝虽然崛起于关外,但1644年清军入之后,关外百姓纷纷内迁。仅当年跟随多尔衮入关的八旗士兵就达到了12万之多。之后,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清廷也有意识地将一些其他民族迁入内地,只留下了少数人看守龙兴之地。

在其后两百年时间内,清廷还设置了柳条边防止汉人进入东北地区,所以,这一时期,关外的人口增长异常缓慢。

但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沙俄势力开始向我国东北渗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还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掠夺了我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外东北地区。

此后的沙皇俄国为了侵略我国,甚至制定了《黄俄罗斯计划》,意图占领我国长城以北所有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严峻的形势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清廷——东北开禁。慢慢地,清廷在舆论压力之下放开了柳条边政策,允许汉人到达东北地区垦荒种植,这也就是闯关东的由来。

东北开禁之后,大量汉人涌入东北,到了清朝末年,仅仅吉林一省的人口已经达到了570余万,其中超过一半都是闯关东的移民。而这些闯关东的移民,从内心之中根本不会支持满清政府。

另外,即便是身处东北的满族,也有很多人反对清廷,典型的人比如张榕,他虽然是满族后裔,但却加入了同盟会,主张推翻清廷。

可以说,清朝末年,满清政权在东北地区的已经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丧失了统治基础。反观元朝,由于元朝奉行的两都是巡幸制,蒙古百姓并没有大规模迁入内地,而且中原百姓也并没有北迁草原,所以元朝在蒙古本部的统治基础尚在,逃回北方重建政权非常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有、清朝末年,东北地区已经成了日俄盘踞的领土,清廷已经无力控制

清朝末年,俄国对中国频繁出击,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掠夺我国领土。在夺取外东北地区后,亡我之心不死,继续着向东北地区渗透。

面对沙俄的侵略,清政府除了放开移民政策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甲午中日战争后,沙俄、德国、法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之后,沙俄不仅强租了旅顺与大连两个不冻港,更是取得了修筑哈尔滨到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的特权。此后,沙俄在东北的势力和影响甚至超过了清政府。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俄国出兵18万入侵东北,形成了事实占领。这也是慈禧选择西逃,不敢逃向满清龙兴之地的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俄两国在中国的领土上大打出手,期间无视清政府,肆意烧杀抢掠,而清政府却压根不敢吱声。最终日本人战败俄国,把俄国的势力驱赶到了北满地区,从而在事实上占领了南满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即便是选择逃往关外重建政权,最终也只会是日俄两国的傀儡,不仅重建清廷无望,还很有可能会遭到伪满洲国时期溥仪的待遇。

清朝相比元朝实力不足,根本没有能力返回东北重建政权

元朝入主中原后,其军队大致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宿卫军、镇戍军。宿卫军为皇帝的亲军,由皇帝亲自掌控,镇戍军为各地的守卫士兵,由枢密院掌控。而枢密院的核心人员,全部都是蒙古人,或者色目人,直到王朝灭亡前都是如此。这也是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北逃的根本底气所在。

反观清朝,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士兵迅速腐化堕落,其后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成为清朝主力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兵也变得毫无战斗力。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可谓是一触即溃,不得已之下,清廷主要依靠的兵力也成为了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又下令组织了新式陆军,但这些新式陆军最终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武昌起义的主力就是张之洞训练的湖北新军。之后,袁世凯利用北洋六镇威逼溥仪退位,最终,清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妥协,接受袁世凯开出的条件,留在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