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布恶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且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往常的研究发现中,发现了不少黑洞,一直遵循着人们对黑洞成因的预测,以及黑洞大小的预测,科学家通过这些天体的情况,建立了宇宙的模型,形成了如今的宇宙观。这一次的发现打破了人们的认知,这颗恒星级黑洞的质量超出了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众所周知,黑洞是一种本身并不发光的神秘天体,任何物质,包括光都无法从它身边逃离,所以在很长时间的天体研究中,人们一直没有发现黑洞的存在。黑洞一般分为恒星级黑洞、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的黑洞。恒星级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死亡而形成的,在宇宙中广泛存在,物理学家曾预言,银河系中有上亿颗恒星级黑洞,但是如今科学家只在银河系发现大约20颗恒星级黑洞,这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气体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的,这些黑洞的质量均小于2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文学家一直努力研究,在太空中搜索,想解开这个天文奥秘。从2016年开始,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利用LAMOST开展双星课题研究,花费两年时间,监测了3000多颗恒星,结果发现,在一个X射线辐射宁静的双星系统中,一颗8倍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做着周期性运动,通过光谱我们发现,那个看不见的天体很有可能就是一颗黑洞,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通过西班牙10.4米口径加纳利大望远镜和美国10米口径凯克望远镜,进行了进一步光谱性质确定,计算出该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70倍,在两年的观测时间里,我们的LAMOST共为这项研究做了26次观测,累计曝光时间40个小时,正是因为有这么棒的望远镜,才能这样高效的发现这颗黑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打破了一直以来理论值为25倍太阳质量的上限,这颗新黑洞的质量已经进入了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的“禁区”,这项发现将推动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复兴。

会议推荐:

第二届生物质资源化国际会议(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ass Resources Reuse)将于2019年12月18日至21日在河南农业大学举行。会议旨在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提供有关生物质资源范围内的研究开发、创新和工业化的信息,让专家、学者、官员、投资者可以通过该论坛传播思想,并为可持续的未来而共同努力。ICBRR2019致力于创新卓越,致力于加强合作,将提供机会并吸引相关领域的领导者,对生物质资源的创新和产业化以及再利用产生积极影响。本次会议的报名通道已经开始了,想要参会的小伙伴要抓紧时间报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