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曾发表过讲话,“现代殡葬改革是将逝者当成垃圾处理”,并且从五个方面说出了他的观点。虽然他所说每一个观点都看似是有理有据,但不得不说的是他的一些论据所取则确实有些片面。(想查看原文可自行搜索“北大教授,殡葬改革是将逝者当成垃圾处理”)

首先,他所提出的观点——丧礼是由“敬”、“爱”而深入人心,这个观点我们是认同的。教授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话来表诉丧礼对国家的重要也是千年历史发展的事实。但是现代丧礼制度并非是不存在了,而是又原来奢靡变得简朴。其实,每个年代的领导者都对奢靡的墓葬风气进行了打击。

从最初商朝肆行“隆丧厚葬”到周朝,不再提倡厚葬。从春秋战国、秦皇一统“大修陵墓”到西汉汉文帝开始推行“简丧薄葬”修生养息做到国富民强;从汉武帝后期又开始流行隆丧厚葬到东汉光武帝吸一生都在提倡丧葬简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及贵戚也都崇尚简约的殡葬仪式。唐以后宋、明、清各朝代制礼逐步严密,国家开始直接干预殡葬。当时官员都能守简丧薄葬的规定。明太祖更是曾下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僭犯分,力不足者称贷财物,夸耀殡送;及有惑于风水,停柩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臣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明朝之后也延续了明代的规定。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每发展到一个时段都是在打击社会奢靡的丧礼风气。所以说,民政推行殡葬改革并非是完全背离了丧礼中的“敬”、“爱”之意,而是每个时代发展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他第二个观点——传统殡葬与现代殡葬改革起冲突,确实存在的事实我们无法去反驳。这确实是某些地方政府做的不正确的地方;但是每一次变革都会有些许的抵抗。就如孙中山在打破清朝奴性的第一步就是剪辫易服,当时也有许多奴性的人以死相抗拒绝剪辫。但是,变革仍要去实行,这是必然的结果。孙中山的变革是解放奴性思想;而现代殡葬改革是破除传统殡葬种日渐奢靡的丧礼。所以,变革的冲突是必然的,但是某些地方官员确实做的过分;地方官员应该做到的是引导变革,而不是强制性施行变革;从而引起更激烈的反抗。

第三,他的第三个观点——殡葬改革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这其中还有两个小论点,一是打击封建迷信,二是节省土地环保;就其第一个观点而论,传统殡葬确实带有鬼神色彩,但是鬼神论也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信仰,它也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所以我们并不能单纯的以封建思想加以定论,而应该以探索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在国外曾有许多的实验去证实灵魂的存在,所以我们更应该的是去探索,而并非是压制,无法看到的并非一定不存在。 其二,对于北大教授说现代殡葬并没有实现环保节地这点不可否认,民政部也时刻的关注这个问题;民政部部长对与这个问题就曾发表过讲话;人大代表宋心仿曾建议类似于道教塔葬和佛教地宫的壁葬,从另一个方面去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他第四个观点——现代殡葬改革是把逝者当成垃圾处理,这句话完全是错误的。无论是传统殡葬还是现代殡葬更重要的是对前人的缅怀,而并非是从形式上去保留遗体完整。在佛教中僧人圆寂大都会采用火化,之后安葬在寺庙中,也并没有保留完整的遗体。更有的是在推行改革之初,最先签字要在死后实行火化安葬的一批人是毛主席等功勋赫赫的领导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的遗体并没有实行火葬,而是安放在水晶棺中供人瞻仰。所以,不管是传统殡葬还是现代殡葬,更多的是类似于《百里负米》、《闻雷泣墓》之类孝道以及对逝者的悼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他的第五个观点——恢复土葬是解决当下丧葬困局的最好办法,这个句话完全是倒逆施行。就目前而言,由于政府的推行引导,殡葬改革中的冲突问题已经被很好的解决。而土地问题也有民政部部长作为参考的寺庙地宫和道观灵骨塔,还有的是殡仪馆的壁葬。而存放先人灵骨的地方更多的是一个对逝者缅怀之地,无非还是带有一点传统的思想,想让福泽子孙后代罢了。将灵骨供养在寺庙的福位中,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入宫为贵”,又推动了殡葬改革的实行(道教也有塔陵,但一是因为塔陵少,二是因为塔陵很少有对外开放的,所以不以道教塔陵为推荐),还能够在一个相对更好的环境去缅怀先祖,“慎终追远,追思溯源”。所以,北大教授提出的这个观点完全是倒逆施行的并不可取。

以上是我们对北大教授五个观点的阐述,自古以来的传统孝道文化和思想延续到今天,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理念和需要了,所以,对于这些旧思想和文化,我们应当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并不断创新改革,来顺应今天日益发展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