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园林化是随着墓葬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兴起。在原始社会,人类没有生死观,将同类尸体弃之荒野。

在我国古籍中对坟墓的解释,从“凡葬而无坟谓之墓”“墓而不坟”“不植树者称墓”可以看出,墓地的实际功能是埋葬死者,而周代以后“始筑坟墓,或种上树,以为墓的标志”说明“坟墓”已经具有了生命纪念意义。

古代的公墓是指君侯等贵族的墓地,如皇家陵园,“族墓”是传统平民墓 地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墓地园林化的主要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地是一种特殊用地,墓地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族墓”开始向大规模公共墓 地转变,从单个墓穴到以石冢为标记的坟丘再到一处集体安葬的古冢园林,逐渐成为标志性纪念景观。由于东西方文化融合,园林化内涵逐渐扩展,开始多样化发展,目前园林生态殡葬成为了主流。然而我国墓葬观念滞后,亟需转变,使墓地这一古老的纪念景观要适应新的时代,拥有新的功能。

墓地园林化发展除了基本的殡葬功能之外,还可成为园林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墓志铭艺术的荟萃地,成为先哲精神财富的展示地。

形式的创新。公园变公墓肯定不能简单地把公园变成传统的实体公墓,而是要把公园变成虚在我国,道家主张“在自由的逍遥中,领略生死齐一”,儒家主张“在族类绵延、创业垂统、成仁成义的道路上,树立生命的丰碑”。佛家“身入西天”指功德圆满,象征生命的塔碑和古时开放于达官贵族的福位。在欧洲,徜徉在一些墓地里是一种温馨的经验,墓地园林化后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空间环境,可徜徉在墓地中瞻仰先哲的精神,成为承载先哲精神的旅游胜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地园林化后,景观具有生态效果、情感功能与艺术性。墓地作为埋葬死者的场所,园林化后要有其纪念性的空间性格与序列,引导墓地园林化建设。

墓地园林化后可融入城市景观,改善人们对墓葬的观念,为城市提供开放公共空间的解决方案。文化的注入。墓连接逝者与生者,墓是逝者灵魂安息的地方,也是生者对逝者纪念与缅怀的场所。殡葬文化、祭祀文化都属于生命文化范畴。公园变公墓,将生者的文化与祭奠逝者的文化无缝对接,把公园变成延年益寿的健身场所、感悟人生及生命价值的教育场所。这就需要将公园的设施、环境植入更多文化元素。

而国家殡葬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行“节葬”、“简葬”这些政策,慢慢的把公墓的安葬形式向园林化推进。但,就目前而言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新型的安葬形式“树葬、草葬”这些形式接受的人群较少,公墓的价格日益攀升出现天价公墓,使许多民众惊呼“死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殡葬改革试点范围内的寺庙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将儒家、道家、佛教和现代的园林化安葬地的思想和形式结合,将古时开放于达官贵族的福位供养开放给大众。并且还解决了墓地只有20年使用权和公墓价格贵的问题;只需要捐助寺庙公墓价格十分一的善款,就可以获得寺庙回赠的永久使用权的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