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使用水泥筑坟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地区出现了“死人与活人抢地盘”的问题。所以,快速推进殡葬改革,施行绿色殡葬成为重中之重。

去年四月份,江西省上饶铅山县发布的《致全县城乡居民群众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提到:“今年7月,全县将集中开展 ‘零点行动’,全县范围内不分身份、不分地域,亡故人员遗体一律火化。”“群众家中无棺木存放,从业人员无棺木工匠,流通市场无棺木销售。”

信中内容确实属实,也是当地殡葬改革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内容中一刀切式的工作流程成为许多媒体抨击的对象。因此在推动殡葬改革、绿色殡葬的前提下该如何有效、快速、顺利的推进成为许多殡葬改试点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风民俗的问题上,自古以来就有政府介入,并且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风俗自我演变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或是演变的过程相对缓慢。诸如有些地方在婚娶、寿辰等场合存在大操大办的陋习,不仅造成浪费,也加重了群众负担;再比如在东汉时期,厚葬风气依旧盛行,但随着曹魏和西晋政府的介入,使得整个魏晋时期丧葬风气都变成了节葬简葬。所以政府部门加以纠正并做恰当的引导有利于移风易俗的快速推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国人沿用传统墓葬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识别的作用。在最早的时候坟墓是没有土堆的,最早出现丘墓的是孔子为他父母建筑的;《礼记·檀弓》载,孔子合葬了他的父母以后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庄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说自己是到处流浪的人,所以要做坟,以便于识别父母的墓。

二、祭拜。和传统礼仪的凶礼和祭礼相关;凶礼和祭礼作为中国传统礼仪中的最重要的两个礼仪,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出“孝与敬”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是对生命的重视。在最早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入土一说,后来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将逝者埋葬在土里,是文明的进步,也是对生命的重视。

第四、身份的象征;战国时期,开始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并在历代君王的要求下,不同的阶层筑不同规格的丘墓,丘墓的大小也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都使用简单的土葬,经过长时间的风化腐蚀后,丘墓会再次变为耕地;但在现代,许多地区为了彰显自己,使用水泥浇筑墓地,而周围人或是为了跟风,或是为了攀比,也跟着使用水泥筑墓,水泥浇筑的坟墓在自然环境下很难风化腐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水泥浇筑坟墓,这也致使耕地也越来越多的被占用,殡葬改革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死者为大”以及“入土为安”等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使用一刀切的快速推进就会出现许多“民与官”之间的矛盾。想快速有效的推进,就需要在殡葬改革试点内充分的尝试新型的丧葬形式,并针对传统的一些优秀的文化思想进行宣扬,对不好的思想用新的健康的思想覆盖。

凶礼和祭礼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过度解读的情况下,厚养薄葬才是真的孝,而薄养厚葬才是真的反其道而行。多去祭拜先祖,也是对生命的反思和敬重。但是,现在许多地区的公墓价格一度让人承受不起。而许多殡葬改革试点内的寺庙推出的地宫,价格只有公墓价格的几分之一,完全可以让多数人承受的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识别的作用,现代的公墓大都是靠墓碑来标明墓主的,根据每年的死亡数据来讲,这无疑会用掉大量的石材;而捐建寺庙获得的福位,会记载在功德碑上,功德碑作为建庙的一部分,变相的减少了大量石材的使用,也起到了识别的作用。

最后在说坟墓大小是身份的象征,这句话无疑是错误的。古代统治者为了区分阶级和奴役底层阶级,才设立的这一标准。而且,古代还流传一句“入土为安,入宫为贵”的话。所以这些标准在阶级平等的今天,这句话全做无用。

因此,想快速推进殡葬改革,可以尝试和当地的信仰习俗相结合,推广新的丧葬形式。即符合当地的思想习俗不会造成思想冲突,又推广了绿色殡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