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列子曾言:“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曰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可人类在自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强大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正如我们的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某些方面,我们依然滞后于这个时代。

1、未来的三个趋势变化

不管我们是否能够嗅见,我们不得不承认,通向未来之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称之为“三大趋势”。其一便是时代的动力,已经从制造为王,经过渠道为王,进入到了用户为王的阶段,用户已经开始站在了商业舞台的中心,正用全新的逻辑逐渐摧毁原来的商业模式。

其二,就是技术形态的变化,这点我们感同身受: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入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与过去的工业、后工业时代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组织形态的变化,则是第三个趋势。我们发现,很多传统的组织形态,在新时代已经不适用了,而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开放。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对未来的趋势变化判断越来越准确、清晰,但是我们却发现,公司制,这个曾极大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发明,已经落伍了。为什么会这样判断?我们就必须要从公司制的底层逻辑——复式记账谈起。

2、复式记账的困境

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要有记录,而现在最主流的记录方式,就是复式记账法,相信这种借贷模式的记账方法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地区,从其诞生的一刻起,经济活动的面貌就注定焕然一新了,因为它的内核,是契约精神。但随着发展,如今我们却惊讶的发现,复式记账法也面临了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一:近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

挑战一就是复式记账法没办法记录导致结果的整个过程。比如公司花一笔款买了一台机器,就记下了这样一笔账: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但我们发现这只是结果,这笔分录记录了这样一个结果:我们用银行中的存款买了一台机器,公司的一部分资产变了一种形式。可是,这背后的行为和决策过程是什么?采购员进行了几轮谈判、为什么要购买这个品牌的机器,我们从账上无从知晓。

第二个挑战,就是复式记账对内部员工的ROI(投资回报率)和外部用户的ROI没有完整记录。因为这个账本是只记录结果的,而ROI是基于行为投入和最终结果产出的,如果测算不了行为投入,又如何能反映员工和用户的ROI呢?

因此这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说“激励困境”,在这种条件下员工贡献激励模式肯定会非常粗放,而且不透明。再比如说,外部的ROI又如何对用户做有效的激励?更何况股东、员工、用户的三边博弈难题是在以复式记账法为底层逻辑的传统的公司制度下无法解决的。

那么,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3、区块链是问题的答案

我们的答案是,区块链指明了未来的出路。

为什么区块链可以解决之前的难题呢?我们知道,区块链的本质,其实是一个账本,我们不妨称之为账本2.0版,而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第一是能够对有效行为进行精确激励。基于区块链的账本,能够实现精确的测量和激励,能够把行为跟结果进行直接关联。

第二,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复式记账法的中心化测度方式将成为区块链的分布式,而非连续性的方式也将成为及时性的记录和反馈,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对内/外ROI的精确计算,这就解决了我们所困扰的激励困境等问题。

而同样的,在账本2.0时代,股东、用户、员工之间的三边博弈,这三个边的边界将被打开,股东、用户、员工的角色将会交叉,最终三边博弈将成为三位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种模式,很多年轻的企业,已经开始了。

4、充满曙光的推论

最后让我们回顾本文的开头:我们的未来正经历着三个趋势的变化,即时代动力的变化、技术形态的变化、组织形态的变化。而当我们认真思考区块链思维如何在这三个趋势变化中赋能后,我们不难得出三个充满曙光的推论。

第一个推论就是,在原有的公司制架构中找不到答案的股东、员工、用户三边博弈问题,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新的组织形式下得到了解决。三边博弈最终演变成三位一体,一方面他是用户,另一方面他可能成为这个组织里最有能力且不用付钱的员工之一,最终还能分享公司的溢价和红利。

互联网组织拥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每当一个新用户加入时,原有的第一到第N个用户的价值都会增加)的双效应逻辑叠加,而这也是加剧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第二个推论就是希望利用区块链以及区块链所对应的个体用户的裂变效应,让个体的力量被激发出来,去对冲中心化的网络效应,让全社会都能获得收益,而不是恶化现有的技术演进的结果。

而第三个推论,就是我们现有的整体组织方式都将面临解构和重构,比如沟通方式、协调方式、合作方式、激励方式、解决冲突方式、联盟方式、价值网络方式等等都将面临解构和重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也许公司制已到黄昏,但新的的曙光,也正在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东链接:https://item.jd.com/1274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