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前沿

城市慢行系统是都市生活圈的重要载体。现阶段,国内外已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提出了城市慢行系统的规划方案,并出现了一批兼具交通出行与城市休闲生活的优秀案例(如美国“High Line Park”项目)。在本文中,此类通过架空建设的方式串联多个功能区域,且以步行交通为主、兼具多种活动功能的空中慢行系统,被称为“高线”型慢行步道系统。

在浙江省,“高线”型慢行步道系统以其空间利用率高、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灵活多样空间形态等特征优势,被24个首批未来社区试点项目广泛运用。但由于目前“高线”型慢行步道系统在国内成功建设的案例较少,且未来社区试点方案中的设计多停留于概念阶段,因此亟须对建设高品质的“高线”型慢行步道系统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通过分析高线”型慢行步道系统的国内外相关设计案例、特性与设计要点,对其在未来社区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华山嘴头未来社区

二、国内外相关设计案例

现代城市的空中慢行系统起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最初是作为一种城市中心区再开发的刺激手段及立体化交通解决方案。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空中慢行系统已成为北美绝大多数地区的立体化交通解决方案。

同一时期,我国香港由于高密度的城市开发产生了人车矛盾问题。因此,香港开始对地上、地下进行了整体规划建设。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共建成天桥、地下隧道两百余座。1993年,香港中环建成第一座人行天桥(总长1公里),并成为当时亚洲最长的步行廊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中环人行天桥

近年来,国内外对构建大城市的“高线”型慢行步道系统越来越重视,并作了诸多尝试。

1. 美国的曼哈顿高线公园

2009 年,曼哈顿高线公园由一条废弃高速路(长达 2.4 千米)被改造成为线型空中花园。该公园不仅贯穿西曼哈顿 22 个街区,为纽约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成为了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曼哈顿高线公园

2. 澳大利亚The Goods Line公园

2015年,澳大利亚的澳派景观设计工作室和CHROFI合作,将一条横跨Ultimo路的废弃火车道到改造为高架公园( 其被称为:The Goods Line,全长500米 )。公园位于悉尼人口最密集地区,连接中央火车站隧道、唐人街、情人港等各个重要区域,为悉尼的蓬勃发展带来可持续性推动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大利亚The Goods Line公园

3. 韩国seoullo高线公园

2015年,MVRDV事务所将韩国首尔的一座室内高架桥(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造为公共花园(即seoullo高线公园)。seoullo坐落于首尔市中心,是一个全长983米的标志性城市花园,种有50个类目、24,000株植物,为中央车站区域注入了更绿色、更友好的新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国seoullo高线公园

4. 上海陆家嘴“世纪连廊”

2013年,上海城建市政集团在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了“世纪连廊”(全长约1.5公里,标准桥宽9米)。该连廊将陆家嘴站、正大广场、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区域连接,使行人不再需要从地面横穿马路,提高了行人安全性。同时,连廊在银城中路东侧、金茂绿地和环球金融中心绿地等区域人性化设置了自动扶梯、残疾人垂直通道和行人楼梯,提高了行人便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陆家嘴“世纪连廊”

三、“高线”型慢行步道特性与设计要点

简·雅各布斯认为:街道与人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优质的街道是用于丰富市民生活的重要城市空间,同时还是安全的、最好的邻里交往空间。因此,研究“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打造“高线”型慢行步道,并使其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于出行、休憩、交往等需求”的应用设计要点,已成为目前的的迫切需求。

1. 空间特性

打造安全环境

在目前的交通模式中,慢行交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整个交通体系里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中慢行交通的安全问题倍受关注。据调查显示 ,超过60%的被访者认为:慢行交通的不安全性是被访者拒绝使用慢行系统的首要原因。但是,“高线”型慢行系统可通过空间上的错位,避免与机动车道交叉,创造出一种安全、连续且舒适的步行环境,提高通勤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

增加城市界面

在已高密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城市界面有限,但商业、公共服务、娱乐活动等城市功能仍对城市界面的需求较大。因此,在城市中心建设“高线”型慢行步道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增加互动界面,提升空间利用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首层城市界面

2. 交流属性

设置合理宽度

“高线”型慢行步道不仅承担着人行交通的通勤需求,也是开展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根据《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所知:为满足通行要求,天桥桥面净宽不宜小于3米。但结合表1可知,当慢行系统同时满足交通功能与社区活动功能时,路面宽度需达到9-15米才能使行人具有较为舒适的慢行体验。因此有效优化增加的6-12米空间,对“高线”型慢行步道的建设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1:高线型慢行步道案例分析表

结合城市业态

“高线”型慢行步道的设计要与城市业态充分结合。一方面,它可打造双首层,提升建筑空间价值;另一方面,它可通过城市的商业及服务业态,拓展慢行步道的各类活动。由于餐饮、购物、娱乐等活动能吸引行人产生自发性活动,形成具有活力的场所空间,因此业态的选择应侧重休闲、服务类,使其与慢生活节奏相适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线”慢行步道与建筑物的结合方式

接驳公共交通

“高线”型慢行步道是立体交通建设模式的一种。它能在保持步行连续性的同时,通过垂直方向的空间联系,实现多种交通之间便利换乘。当它与公交站、单车站等设施结合形成接驳站点后,能将公共交通带来的巨大人流有效引入商业、服务、休闲等空间,促进城市业态发展。但在设计时要注意垂直交通密度、指示系统数量等因素,避免形成封闭的孤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垂直交通的公交接驳示例

3. 景观设计与建设

融合城市文化

“高线”型慢行步道不仅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景观设计时,设计师需注意历史记忆的保留与传承,通过提取当地文化元素,把色彩、符号、标识标牌、景观小品等内容打造成综合的设计体系,形成统一的视觉设计。

提升景观参与性

“高线”型慢行步道需与休闲活动区有机衔接,合理配置适宜集体活动的场地面积,最终形成宽窄不同的慢行空间。其中,集中场地的设计应具有良好适应性,可灵活开展邻里活动、亲子活动、社团活动等多形式活动;休闲区域在配置适宜数量的休憩活动街具时,可结合各类城市景观,运用借景手法,有机融入城市的立体绿化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观与休闲空间的结合示例

优化植物配置

“高线”型慢行步道中的植物宜采用四季变化的植被,需以地被、灌木为主,避免多刺、有毒、有害等植物。

四、未来社区中的应用

未来社区采用“以TOD为导向的开发强度梯级分布、空间疏密有致的布局、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地下管廊的集约规划、城市功能的复合利用”开发模式,平均容积率达到2.5,具备开发强度高、功能复杂、多种流线交织等特点,拥有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九大场景,对社区界面的需求较大。因此可通过建设高品质的“高线”型慢行步道,使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互联互通。

1. 未来邻里场景

邻里场景中, “高线”型慢行步道能提供优质的室外邻里交流空间。设计方案时,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它所具有的便捷属性,增加诸如多功能小舞台、亲子快乐草坪、小型健身场地等活动平台,提升居民参与度;应灵活运用社区标识、LOGO、雕塑等文化符号,并使之成为承载社区文化的重要平台;应充分连接流动图书馆、活力驿站、健康小屋等空间,提升“5分钟生活圈”服务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丽水莲都未来社区

2. 未来健康场景

健康场景中,“高线”型慢行步道在功能复合、流线众多、交通环境复杂的未来社区核心区域连接各个地面绿道网络,形成“健身跑道”,打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健身环境。它使步行、慢跑等运动更有趣味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室内外健身点的联系,形成未来社区全民健身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城始板桥未来社区

3. 未来建筑和交通场景

建筑与交通场景中,“高线”型慢行步道可以有效提高空间使用率,并实现人车分流。它通过架空设计,创造了大量的开放共享空间,增加了社区服务的空间界面;通过接驳公交站点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缓解了因流线交叉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了“从家门口到达达公交站点只需用10分钟步行”的场景要求。同时它还可构建多层次的立体绿化体系,增加慢行网络密度,并通过竖向交通功能实现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等多设施换乘。

4. 其他场景

其他场景中,可在“高线”型慢行步道内开辟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公共空间,实现多活动集合使用的功能,如组织户外课堂和社区全龄学习,提供社区党建、居民自治展示、流动工作站、小微企业路演场地等平台,辅助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系统建设,构建24小时服务网络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山亚运村未来社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线”型慢行步道系统是一种综合开发立体城市、拓展社区空间的有效方法。它所具备的分流特性,可有效缓解高密度开发的城市、人流聚集区域、高要求的步行通道等环境中人车之间的交通矛盾,为行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但在开发密度不高的城市或人流较少区域,它会降低人流聚集度,增加垂直交通负担。因此在未来社区建设中,设计师要以TOD综合交通站、社区特色文化公园、社区邻里中心等重要节点为基础规划路径,并使之成为社区慢行生活体系的核心,成为激活社区活力的主动脉,成为满足居民休憩、社交、娱乐等需求的社区公共空间。

作者 | 未来社区研发中心

备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