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熊猫保育员孙铭伟在搬运竹料。新华社记者周永穗 摄

新华社西安12月12日电(记者周永穗 孙正好 徐汉)上午8时,初冬秦岭山上,晨雾夹着冷空气,而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却是一派繁忙景象。搬运竹子十多趟,保育员们脸颊通红,“呼哧呼哧”呼出白汽。

孙铭伟是研究中心的一名大熊猫保育员,打扫活动场和内舍、搬运竹子和给大熊猫喂食,是他的日常工作。每只成年大熊猫一天要吃掉50公斤左右的竹子,成捆的竹料压弯了腰,虽然只穿着两件单衣,一趟下来,这位小伙子额头上已是密密的汗珠。

“我喜欢喂动物,每天看着大熊猫们吃得开心、玩得开心,我也很开心。”孙铭伟笑着擦擦额头的汗,太阳穴沾着泥土。

醒来的大熊猫珠珠在笼舍里踱步,一旁的楼生还在竹叶堆里睡觉。珠珠和楼生是研究中心今年的大功臣,经人工授精,两位“母亲”于7月和8月共诞下2胎3仔,为秦岭圈养大熊猫家族再添“新丁”。

“新丁”的到来也要求保育员更加细微地照料。8时30分,3只熊猫宝宝陆续在摇篮中苏醒,“育婴室”里开始忙碌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育员俞昊娜在给大熊猫幼崽喂奶。新华社记者周永穗 摄

俞昊娜冲好奶粉,把熊猫宝宝搂在怀里,端着奶瓶像哄孩子般喂奶。“每天要进行三到四次‘还崽’,把熊猫幼崽‘还’给熊猫妈妈,主要是让幼崽吃到母乳,此外我们也要进行人工辅助喂奶。”和俞昊娜一同担任保育员的王娜介绍。

一到中午,基地便成了大熊猫“幼儿园”。趁阳光晒到院子里,3只幼崽被带出来活动“筋骨”。“熊猫幼崽现在主要就是睡,和小孩一样,睡得好长得好,每天醒不了几个小时,出来集中活动不到一个小时就又瞌睡了。”王娜一边看着院子里幼崽的活动状态一边告诉记者。

保育员的工作可是一件苦差事。两位大熊猫“保姆”介绍,照顾熊猫幼崽需要24小时值班,两班倒。从早上8时开始忙到下半夜3时最后一次喂奶后才能休息一会儿,再到第二天早上8时交班,如此班制直到幼崽断奶。

“虽然每天的工作有重复性,但是大熊猫的表情、动作、神态时时刻刻都不一样,我们每天的观察也很有趣。”王娜说,“工作辛苦,但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育员王娜抱起两只打瞌睡的熊猫宝宝。新华社记者徐汉 摄

没有哪个保育员手上没有伤痕。王娜伸出双手对记者说:“大熊猫毕竟是熊科动物,平常接触不可避免被抓伤,严重的时候打疫苗都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当她抱起两只打瞌睡的熊猫幼崽时,脸上仍满是疼爱。

南依秦岭,终南山腹地,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已成为秦岭大熊猫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科研合作平台,目前成功攻克了大熊猫生殖激素检测技术难题,掌握了大熊猫人工采精、授精和育幼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已人工繁育18胎20只,圈养数量达26只。

“你看,我们养大熊猫的工作人员看起来都很年轻,因为开心呀!”王娜对记者说完,一转身,又进了内舍给大熊猫们着手准备夜里的配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