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热播剧《小欢喜》已火爆朋友圈,有网友纷纷留言,剧里的生活让自己重温了高中的生活。剧中三组家庭,成绩几乎成为每天的必聊项,尤其是由陶虹饰演的宋倩与英子这对母女组合。

剧中的英子聪明、懂事、大方、成绩优秀,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型。但在妈妈宋倩眼里英子还不够优秀,她亲自给英子制定学习计划表,要求英子严格执行。英子的世界里只有学习、做卷子,没有其他的爱好和消遣。

在这样的氛围中,笑容和快乐已经远离了英子的生活,每天都是煎熬。而这一切宋倩都没有发现,注意力一直在英子的学习及摸底考试的成绩上。

妈妈给的压力让英子喘不过气,失眠34天后,最终因为南大训练营的事情而导致情绪爆发,一度失控要跳海,并对妈妈说:“对不起,现在的她配不上妈妈的爱。”

艺术源自于生活。剧中的情节反映了大众的生活常态,每位父母、老师关注的都是孩子的成绩,以成绩分数来给孩子贴上学霸、学渣等等标签,反而忽略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考试”是应试教育的特色,追求“分数、成绩”是应试教育的目标。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检验一个人学识的标准。也是古代当权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可以说应试教育的前身,就是古代的科举。

在1979年恢复高考后,高考同样成为了选拔人才的手段,正是受这种思想影响,应试教育的风气产生了。

应试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就是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孩子,犹如填鸭一般。主要是提升孩子应试能力,看重的就是考试成绩。就好比饲养鸭子,只将饲料灌入鸭子的嘴中,让其快速增肥,而不管鸭子是否与其他鸭子一样会划水等生存技能。

应试教育的本质是唯成绩最高,其他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应试教育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国的教育特色。所以,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不能说是错的,这是主流意识的产物。

现今社会,应试教育仍是主流的趋势。只有少教育家和家长意识到应试的弊端,开始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因为他们发现素质教育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考试成绩、分数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试教育的以应试为根本目的,考试是特色

02 除了成绩、分数,父母更应该发现和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既然追求成绩这一现象无法避免,但我们父母应理智看待孩子的成绩。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责备和否定孩子。要明白考试是手段,是老师和家长检验孩子掌握学科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评判孩子是否优异的标准。

《小欢喜》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讲的是方一凡的摸底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出来庆祝。在餐点上齐后,方一凡正开心的吃着披萨。妈妈童文洁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电话中老师说虽然方一凡成绩有所提高,但还是排在区15%内,意味着方一凡还是不能考上大学。童文洁挂断电话后,情绪立即爆发,拉着方一凡去报补习班。

两人因为报补习班的事情,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妈妈童文洁一再强调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她只看方一凡的成绩。而方一凡对妈妈说,“不要老是盯着他的成绩来看,他的成绩是不好,但除了成绩,他身上还有其他的优点。”

他说,“成绩好的,没有他情商高。情商高的,没有他能唱会跳。不要永远只盯着短处,也要看到我身上的优点。”最终,方一凡和妈妈童文洁不欢而散。

成绩虽然决定了孩子将来的起点,但这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高考只是人生中诸多起点的一个,我们父母应理智看待高考,看待孩子的成绩。正如方一凡对妈妈说的,不要只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而忽视孩子身上的优点。比成绩重要的事情有很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是值得父母关注和重点培养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成绩,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03 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是孩子享用一生的宝藏

世界第一成功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有个观点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沉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每一个人,他给我们无限的机会去充分发挥所长。

那么谁能唤醒沉睡的巨人呢?这个人除了老师,就是父母;老师和父母才是孩子的伯乐。这也正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瓦拉赫效应”。说到“瓦拉赫效应”就不得不说奥托·瓦拉赫了。

奥托·瓦拉赫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奖的得主;是人造香料和合成树脂的奠基人。奥托·瓦拉赫在年幼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弱智和愚蠢的人。在上中学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的路,不料一学期就下来了,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很用功,但是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才”。于是父母又让他学习油画,他不善构图,又不会配色,结果成绩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的老师都很不看好他,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情一丝不苟,具备做化学实验需要的素质,建议他改学化学。奥托·瓦拉赫的宝藏被开启,智慧的火花在化学上点燃并大放异彩;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是父母的必备功课

那“瓦拉赫效应”是什么呢?百度百科是这么解释的:

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孩子的成绩只能衡量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是孩子潜力所在,能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进行挖掘和培养,才是决定孩子优秀与否的重点;更是孩子受用一生的保障。

04 优秀的父母懂得利用孩子的闪光点成就孩子

心有多宽,路有多广。孩子的人生路需要父母护航,才能有无限的可能。而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是他们无限路的潜力所在。

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需要我们父母悉心挖掘和培养,并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引导和利用,让孩子的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

那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父母需要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就好:

首先,不要扼杀孩子的快乐。让孩子感知快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畔大学梁宁曾说,上帝安排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给一个人使命,其实是给他一个爱好,一种真实的喜欢,一种叫做“瘾”的东西。人没法拒绝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论现实把他层层夯实在哪个轨道里,他总会一点点磨开重压,腾出一丝丝空隙,让自己接进真实的快乐里。这个让一个人快乐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命运的把手。

《小欢喜》中,英子喜欢航天,在航天的世界中她感到快乐,因此,她对航天系统几近痴迷。在高三时,宁愿旷课也要拼好爸爸送她的那套超大航天系统拼图。

英子是天文馆的解说志愿者,从高一时每个周末都会在天文馆对参观者进行解说。到了高三,妈妈不想英子再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要求英子辞出志愿者职位。

英子心里是排斥的,航天是她的梦想,在航天的世界里,她感觉到快乐。于是,她和爸爸约定,让爸爸搞定妈妈,她去参加最后一次解说。妈妈得知英子不顾自己反对还是去天文馆解说时,怒气冲冲的准备去天文馆将英子抓回家学习。

在妈妈进到天文馆时,英子已经用双语对参观者进行解说,英子在台上的那种自信、激情让妈妈震惊,觉得英子是那么的闪亮。但当英子发现妈妈时,她开始害怕了,不自信了,开始频频卡壳,语不成调。英子判若两人的表现让妈妈开始反省,自己对孩子是否要求太多了。是不是扼杀了孩子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乐是人生最重要的天分。历数世上成功的那类人,都是在自己能感受到快乐的事情里深耕细作,最终功成名就。

对于孩子而言,让孩子能感受到快乐的地方,必然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扼杀孩子的快乐和兴趣。

也许有些父母会说,如果孩子对游戏感到快乐,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忽略了自己的学习也不制止吗?其实大可不必紧张,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游戏这个问题。

就拿游戏为例,我们其实可以通过游戏来引导孩子学习。一款游戏从开发到运营,里面有很多环节可以让我们进行利用,比如:程序设计、动画设计、美术设计等等。

若孩子对程序设计这块感到快乐和兴趣,那么可以从电脑编程入手,告诉孩子游戏里面各种角色、动作都是一段段的电脑代码。最好是能通过一段简单的代码,输出成一个卡通形象,让孩子直观的了解代码输入和输出互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后,告诉孩子通过学习,他也能做到。

孩子的好奇心会激发孩子去探索和学习未知领域的动力,而快乐则是源动力,是续航,让孩子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乐是人生最重要的天分

其次,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我们父母总是会替孩子规划好以后的道路。比如考哪个专业,上哪所大学。若孩子稍有反对,父母总是会说诸如“爸爸妈妈不会害你”,“爸爸妈妈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要多”、“爸爸妈妈希望你少走弯路”……

上个好大学,择个好专业,让孩子不至于毕业就失业,这大概是每位父母的心声。出发点是好的,往往我们都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对于他们的未来,最终有选择权和决定权的是孩子。

台湾著名作家、教育学者刘墉说,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该成功,只要你能肯定他、引领他、让他发挥,他就能让你刮目相看。

刘墉自幼好学,但他不是好学生,高中时年年科目不合格。唯独偏爱诗歌和绘画,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写作和绘画上面。家里人对此偏为不满,总是训斥他不务正业。只有母亲尊重和理解刘墉,尤其是在他写了一篇名为《我要诗歌、我要作画,我要什么都不在乎》的文章后,收获了所有人的谩骂,还是只有他母亲选择支持和鼓励他。最终他成为了著名的作家、画家。

在刘墉成为爸爸后,同很多父母一样,也会为孩子感到苦恼、焦躁。但是,他仍然坚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做自己想做,愿意做的事情。最终,他的儿子成为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儿更是在14岁便获得了美国“总统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做到尊重和理解,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

要想做到尊重和理解是不容易的,因为父母总希望孩子一生能过得顺遂,少撞南墙,少走弯路。这是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

越爱孩子,就越要注意界线感。有些南墙和弯路,让孩子去撞,去走。只有孩子经历过了,才会有所成长。

再者,多鼓励孩子。不要小看鼓励的力量,有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拥抱、微笑,能让孩子焕发新生。尤其是在孩子面临挫折或是失败时,父母给予的鼓励就是孩子前进和坚持的动力。

泰国拍摄的公益短片《豆芽》刷爆网络。短片讲述的就是一位妈妈和她的女儿种豆芽发生的暖心激励故事。小女孩想要自己种豆芽,妈妈微笑着鼓励女儿大胆尝试。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妈妈还是微笑着对女儿说,不要紧,再试试。第二次又失败了。连续的失败让小女孩感到失落,满脸不开心。妈妈看到后,再一次鼓励女儿不要放弃,再试一次。在妈妈的提示下,小女孩总结了前几次的失败教训,又查阅了豆芽栽培的相关知识。这一次,她们成功了,豆芽发芽了。

父母的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是爱,是肯定。有时候父母一个暖暖的微笑、一个温柔的抚摸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的鼓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等

爱得越深,有时伤得也越深。即便是这样,父母也希望将所有美好的东西全给孩子。就是这种毫无保留的爱,有时会让我们忽视了孩子的需求,扼杀了孩子的快乐,让孩子失去自我。爱孩子,就要在该放手时放手,让孩子去飞。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感悟自己的人生。多鼓励、多微笑,给孩子满满的正能量,让孩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