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国历史上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被誉为最有气节的朝代,后人总结明朝有这样一段话;

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句话读起来让人意气昂扬,也让无数人热血澎湃,尤其是后面的两句,更加体现了明朝的气节。那么,让后人慷慨激昂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说一下,天子守国门并不是朱棣大公无私的表现,而是我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军事制度的最优解,其意义极为重大,同时,天子守国门的方式也是维持明朝将近300年稳定的根本。

我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封建王朝便形成了以中央统御四方的格局,都城一般会建立在帝国的中心区域,比如西汉、唐朝的长安,东汉、曹魏的洛阳等等。这也就是韩非子所说的;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执要,四方来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做可以增加帝国的战略纵深,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如果处于不利状态,能够以空间换时间,给军队和政府重新集结、修整的机会。但在这种格局下,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王朝不得不在北方边境重兵布防。

而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帝国的中央军常年处于内部,得不到锻炼,反观边防军常年征战沙场,实力上很容易超越中央军。

如此一来,掌握边防部队的藩王、或者封疆大吏很容易发动叛乱。例如汉朝时期的七王之乱,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用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极力削弱地方军队和边防部队实力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央军的数量和实力,避免地方武将或者边防武将实力膨胀。

这种情况同样是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了藩镇割据、叛乱的可能。而弊处就是导致了两宋积贫积弱,地方凋敝、外患深重,最终使得华夏大地第一次彻底落入了游牧民族之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吸取了宋朝失败的经验,为了抵御蒙古南下,在帝国的北部边疆设立了九边重镇,由九大塞王统领漠南所有卫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由自己的儿子们统领重兵,他们是不会背叛自己的。然而,事与愿违,他刚一闭眼,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他指定的皇太孙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之所以能够夺取皇位,最根本的原因是掌控着精锐的边军。

想清了这一点,朱棣在登基之后,决定把都城建在北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汉、唐时期的中央统御四方,以及宋朝强干弱枝的政策相结合,把强大的边防部队直接变成了帝国首都的中央军。

这样一来,皇帝手中永远掌握着帝国内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可以形成中央威慑四方的态势,避免各地藩王和封疆大吏的叛乱。同时也可以毫无顾忌的发展军队实力,避免靖康之耻和崖山之役的重演,可谓是一石二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天子守国门也不是没有缺点,最明显的缺点就是战略纵深太小,一旦发生不可控的战争,帝国就会在战略机动上处于被动、下风,对敌人的反击作战会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

明朝北京保卫战便是这种情况,如果不是于谦迅速铲除阉党、平息民愤,妥善安排军队防御,或许北京城就被瓦剌军洗劫一空了。而到了后来的己巳之变时,也出现了后金军队包围北京,劫掠数城之后,从容返回关外的事情。